续谱(马岗马氏家谱)纪实 (五)

续谱(马岗马氏家谱)纪实 (五)【艺文著述】

6月12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与我全文叔一起回马岗,在家里,我特意找到了我在柳泉铺马晓东家抄写的碑文和马晓东家家谱,我把这两张资料交给了我全文叔,让他转交给史坡本家. 6月13日,与我凤斌叔,全文叔一起到镇平师训班,找到了王天增校长,在马岗我们听说,我书梅大爷在搞镇平县志的时候,曾经和王天增有交往,我书梅大爷去世没多久,寅礼, 我书梅大爷的二公子,把他父亲毕生收藏的最珍贵的东西拱手送给了王天增,我们现在搞马氏家谱,正缺资料,我们就到了王天增的办公室,他听完我们的意思后,进里面有一阵子,拿出了一摞子书,,我们一看,尽是些没用的东西,珍贵的东西他一件也不拿出来,我们没办法,很失望地离开了. 6月15日下午,我们三人二下育茂张,前两天,中义打来电话说,既然你们以前从石碑上记录马军山迁育茂张,你们原底上”育茂”二字怎么写,我说,原底上是下雨的雨,帽子的帽,因为我媳妇李枫棠的舅舅家是育茂张的,我在打印家谱时,问过她,“育茂”怎么写?她说是教育的育,茂盛的茂,为了让中义看到原底上写的“雨帽”两字,我们把原底拿上,又把史坡本家给我们的《马氏族谱》也带了去,2点10分,我们又坐上全文叔的电车出发了,盛夏炎热,电车里的温度很高,坐在里面就像进了蒸笼里一样,热得透不过气来,我们顾不了这么多,沿着4天前走过的公路走下去,轻车熟路,3点50分,我们就到了育茂张,把我全文叔花30元买的水果,香表,火纸,直接拿到祠堂里,我们四人在祠堂里举行了一个简短的祭拜祖先的仪式,然后到了中义家,我们让他看了马岗马氏家谱原底,那上面写的是五世祖马军山,先迁菩提寺,后迁雨帽张,我们又拿出了《马氏族谱》让中义看,中义拿出珍藏的《古大槐树志》让我们看,我们都看得非常认真细致,中义边看边做笔记,我看了后,取出相机,对着重要的页面拍照.对于代数,我们分析马军山是大门,他迁菩提寺后,又觉得那里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旋即迁到雨帽张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古人改名的人多的是,有的是起个字号,有的有个绰号,这都是很正常的,马英在这里繁衍了17代,加上前面的4代,是21代,马岗已经繁衍了18代,从代数上看是吻合的,中义认可这种说法,这样算来,中义是17代,他说回头和他们的编委再认真研究一下,然后给我们个回话,临走,中义问我们是几代,我说他俩14代,我是15代,关于辈分问题有待于我们下次继续探讨吧.就这样,我们和中义握手告别.直奔张林,我们要到张林粮管所找一位名叫马绍虎的人,记得遂林爷说过,要想了解马思昭迁榆盘的有关事情,需要到张林粮管所找马绍虎,我们很快到了张林街北面,我凤斌叔的孙子,马郑的大姨在那里开了一家超市,我们一下车,她就看见了我们,急忙让我们坐下,拿了3瓶矿泉水让我们喝,又拿了一盒高级烟装到了我凤斌叔的口袋里,我们说明来意后,她就让她老公骑摩 托车领着我们到张林粮管所,粮管所不大,职工也不多,我们问几个人都说没有叫马绍虎的人,唉,这些虚假信息,害得我们走了多少弯路啊, 之后,我们又顺路到了杨营乡马营村,以前,我听镇平一高英语老师马景云说,他们杨营马营村有个叫马玉西的老人,耳不聋,眼不花,神志清醒,他知道好多关于杨营马营从王岗西马营迁出的事情.因此我们就直奔杨营北面的马营,在马营公路边一家,我们就找到了马玉西,这位老人果如景云所言,给我们讲起了他小时候到王岗西马营祭 祖拜年的事情,他还说,他们这里没有家谱,代营东马庄有个卖咸菜的人家里有家谱,我们听了非常高兴,趁天色尚早,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到马庄拿本家谱,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就这样, 我们杀个回马枪,沿刚走过的路,朝马庄开去,几经周折,到了马庄,找着了卖咸菜家,可是他家没有家谱,有个年轻人,后来知道他叫马元高,说他家有家谱,我们就让他回家取来,他说,这张送给你们了,我这里还有一份,我看登记的人员很少,只有5代,40人,我想,少总比没有强,总算我们不虚此行,我们兴致勃勃地带着这张家谱离开了马庄,此时,天色已暗,全文叔打开车灯,行进在那乡间小路上,正走间,我的手机响了起来,原来是我凤斌叔的大公子彦刚打来的电话,他原以为这么晚,我们应该到县城了,可是我们刚出马庄,我凤斌叔身体不好,有按时吃药的习惯,今天耽误这么长时间,我心里很内疚,可是我凤斌叔却说,为了续编家谱,我们出来考证数据,晚回家一两个小时有什么关系呢?虽如此说,我还是催促全文叔加快速度,终于在晚上8点半到达家里. 6月16日下午,考虑到我全文叔的生意特别好,每天忙的分不开身,这次,我没有约他,就与我凤斌叔一起到城南榆盘,为的是考证马思昭迁榆盘的事情,我凤斌叔开的是烧汽油的三轮车,我们在城东路北加油站加了油,他开着,我坐着,一溜风地朝东走去,走到一个路口,我们确定不了哪条路是到榆盘的,就向路口卖西瓜的人打听,他们问我们到榆盘做什么?我们就给他们说了我们去榆盘的目的,他们说榆盘马家多数搬到了收费站东边的马庄了,你们到那里找一个叫马聚堂的人,他岁数不是很大,但是在村里辈分最高,他有学问,每年春节写对子,我们说了声感谢,就朝收费站方向奔去,过了收费站,又朝东走了有一里路,见路南有一条宽阔的道路,我们就顺着这条路朝南走,走了大约3公里,见一村庄,村中央的大树下,好多村民在乘凉,我们上前询问这村的名字和写对子的马聚堂,他们就指着路西,门朝东的一家说,那家就是马聚堂家,我们就敲开门进了他家,说明来意后,他说“我在这村里辈分大,但年龄小,记不得以前的事情,我领你们到后院马绍顺家,他今年90岁了,管我叫爷,尽管腿脚不灵便,但头脑好使.”我们就跟随马聚堂到了后院,刚进门,一个60多岁的高个妇女就对马聚堂说“小老爷,你来了,我爸在偏房里,”她领我们进了偏房,见了坐在凳子上的马绍顺,老人招呼我们坐下,当他知道我们来此的目的后,就讲起祖先迁马庄的事情,他的记忆力可真好,所讲之事,和我抄写的马庄碑文内容一模一样,接着他讲起了有关我们的始祖马五老的事情,我开始没听清楚,马聚堂就给我转述一遍,我一听是关于马五老的事情,赶忙掏出笔记本记了下来, 有关马五老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太少了,他说“李自成起义前,一天夜里,偶得一梦,见一须发苍白的老者对自己说: ‘我乃马五老也,你前世曾经和我同窗学艺并且在同一考场参加考试,你现在在酝酿起义, 你反了,我的人怎么办?我希望你放过在内乡县裴马沟我的后人,我给我的后人托梦,让他们在内乡县裴马沟四周的高山上竖立大旗,上面都写上我‘马五老’的名字,你命令你的士兵对我马五老的地盘秋毫无犯,就算你对起了你前世这个好友了.’说罢,老人飘然而去,李自成很相信天命,醒来后把梦中之事对他的军师说了一遍,军师觉得很有道理,决定见机行事, 李自成起义时,带领军队到了内乡裴马沟,见到了一片坟地,为首一座坟墓前,高高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赫然刻着七个醒目的大字: ‘始祖马五老之墓’,又见裴马沟四周的高山上,红旗猎猎,‘马五老’三个大字在高空中飘扬,见此情景,李自成深信不疑,命令士兵不准动当地的一草一木,违令者,杀无赦.因此,马五老的后人得以保护,其它地方的外姓人都跑到内乡县裴马沟改姓马而免遭杀戮.”这些事情,已经过去了400多年,史书也没有任何记载,且梦中之事本来就不足为信,但是听了马绍顺有关马五老的这些传说,我还是很感兴趣的.这时他话题一转又说,“城东有个叫马绍记的人,是他的兄弟,在杨相庄办了个鼓乐团,他那里有《马氏家谱》,你们回去时路过那里看看.”临行,我为马绍顺老人照了相,道了一声保重,我们就离开了马庄,车过收费站,我就对我凤斌叔说,“记得以前在柳泉铺,马晓东 说马庄西有一村叫马岗,那里的人和他们不是一回事,既然我们在马庄没有获得祖先马思昭的信息,他会不会迁到这个马岗呢?今天时间还早,又是顺路,我们到这个马岗看看去。”我凤斌叔欣然同意,驾车朝正南驶去,路上问了一个女同志,她说:“ 一个前马岗,一个后马岗,你们是去哪个马岗?”我一听,这里居然有两个马岗,就说,我们两个马岗都去,她说,你们就径直朝前走,大约走2公里的路西,就是前马岗,再远一点,就是后马岗,我们辞别了那位女同志,先朝后马岗走去,到了后马岗村中央,有几个人在那里点着牛毛毡烧垃圾,烘烘的大火和刺鼻的油烟味使我们到不了跟前,他们就主动走到我俩跟前,问明了来意,一个年龄大的人说,他们是从东面马庄搬过来的,让我们到东面马庄问问就能知道个究竟,我 问,前面那个马岗情况怎么样呢?他说, “他们是芝麻的‘麻’,我们是奔跑的‘马’,你们去那里有什么用呢?”我想,反正是顺路,管他是“麻”是“马”,走一躺去,就和我凤斌叔朝前马岗走去,到了村里,见一中年男子在他家门口,我们 上前询问,他说他姓张,说这个村里好多姓,他让我们到村东头姓马的人那里问去,我们就按照他的指引,到了村东,大路两边的林荫下,有十来个男女在乘凉,他们很热情地搬来两把椅子,让我俩坐下,问我们是哪里人?从哪里来?做什么的? 我们刚说到从后马岗来,找姓马的续家谱,他们就说,“后马岗人不姓‘马’,他们是麻子的‘麻’,我们是马到成功的‘马’。”双方各执一词,当时我们就问,你们是从内乡迁过来的还是从石佛寺西北的马岗迁过来的?他们说,两者都不是,他们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过来的,我说如果你们是从那里迁过来的,过了600多年,也不至于才繁衍这么少的人呀,他们说多数人都迁往外地了,我知道他们也没有什么资料来证明这些事情,和他们争辩毫无意义,就和我凤斌叔离开了前马岗,到了城东,走老路,路过杨相庄时,我俩不停地往马路两边看, 路南,我们见了一张招牌,上写着: “马记艺术团”,我们看了里面没人,邻居告诉我们,老板在马路对面,我们穿马路,到对面,一个老板摸样的女人给我们说,绍记下乡演出了,要到明天才回来,我们说到家谱,他就到西间拿了一本过来让我们看,我们一看,是史坡我朝法老爷主编的《马氏族谱》,我大致翻看了几页,就还给了女主人,离开了杨相庄,大约7点到家. 6月19日,接到育茂张中义来电,他说我们给他的那本《马岗马氏族谱汇编》里面写道:马大旺在明朝武宗正德年间从内乡迁马岗,而他在我朝法老爷主编的《马氏族谱》一书里面抄写的是:马大旺在明朝万历年间迁马岗,两者自相矛盾,前者早于后者70多年,另外,他说他们的祖先有依据了,他80多岁的哥哥记得当年他们祖先的石碑上刻写着:马英的父辈弟兄三人,老大叫马一龙,老二叫马一机,老三忘记叫什么名字了.由此来说明迁到育茂张的不是马军山,让我们有时间的话到菩提寺考证一下.得悉此情况,我立即向编委主任(马凤斌)和编委付主任(马全文)做了汇报,他们说有必要抽时间到一趟菩提寺考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