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颍上刘集乡朱家岗燕氏家谱主修:燕继康

安徽省颍上刘集乡朱家岗燕氏家谱创建时间:2012-12-24

基本情况--安徽省颍上刘集乡朱家岗燕氏家谱基本信息

   族训(家训)是为后代子孙或族众规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规范、训语和禁戒。它虽不似国家法律法规对人们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做为一个宗族的族人对族训也应自觉遵守,不得违背。孙中山先生曾指出:由家族合成宗族,由宗族合成国族,由国族合成世界,世界大同必先治国 ,国之兴不可忽视族之望,族望不可全然否定家规族训。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本谱没有专立族规,以族训代之),族训是在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对族人提出的更高要求,它同族规一样是规范族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准则,起到一定的劝善倡良、规过禁恶的作用。它不仅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宗亲的认同感,维持了家族秩序和家族共同体的和谐存在及发展,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而且还可以为当今倡导的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多年来颍上燕氏族中长者都想制一族训做为后世族人修身应世的规矩准绳,因无宗谱,统一制定一直未能实现。于是部分族人分别撰写训育子孙、诫勉自己的诫句铭言。 后燕台子孙传壁的私塾中悬有自撰训示子孙的对联: 忠厚待人信诚应世,读耕贻子勤俭持家 朱家岗燕继尚(字渭溪)常以如下铭言教育后生晚辈: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即是大恶。 燕永的座右铭是:事闲无荒,事繁勿慌。名利莫贪,节欲则刚。 燕长善从书画艺术中得到启迪: 松竹梅兰能养性,琴棋书画也陶性。 为响应国家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进一步秉承宗族的优良家风和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经编纂委员会参考先祖家规遗训、诫句铭言,根据时代要求和燕氏宗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颍上燕氏宗谱族训(家训)如下,望燕氏族人自觉遵守。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尊师重学 为人善真 勤俭自强 言行谦谨 敬老爱幼 抚弱济贫

家谱序言--安徽省颍上刘集乡朱家岗燕氏家谱家谱序言

   宗谱,又称家乘、族谱、家谱、世谱、房谱等,主要记述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迁徙分布、文化教育、仕官经济、婚姻状况、家训族规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人类血缘关系的史书、她真实反映了家族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与传播,蕴藏着丰富的多学科知识,设计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遗传学、哲学等,具有其他史料不可替代地学术价值。家谱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昌盛,海外华人的寻根祭祖,再次激起国人重修家谱的热潮。我颍上应历史潮流,为使后世了解颍上燕氏的渊源传承、迁徙经过、人文状况、世系宗派等,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此次修谱工作。 燕姓起源历史悠久,自古来源于三支:一是出自姬姓,是皇帝的后代,以国名为姓。皇帝的后人名弃,是周朝的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立燕国,定都于蓟(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董家林一带),称上都。召公派大儿子去管理燕国的国政,自己留在国都镐京辅政。到了战国时代,燕国逐渐强大,成为七雄之一。燕国为了加强国防和应付南方各国,在今河北县东南,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建立了一军事重镇,称“下都”。并于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到燕昭王时达到鼎盛时期。历史上为与延津一带的燕国相区别,称作北燕。召公大儿子的后代世袭燕君共四十三代,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二是出自姑姓。皇帝另一后代伯倏,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今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北京一带)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倏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三是出自古代北方鲜卑族。五代十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在中原相继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国亡后,其族人逐渐汉化并以国为姓。 燕姓郡望有二,分别是上谷郡和范阳郡。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为沮阳(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三国时期魏改涿郡为范阳郡(现在的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一带)。颍上燕氏家族很多年来春节常贴有“颖水家声远,范阳世泽长”的春联,可见我颍上燕氏之脉源,当属北燕之后裔,郡望为范阳。 燕姓堂号为“招贤堂”。战国时期燕昭王想要振兴燕国,就以优厚的待遇向天下招贤,他拜郭隗为老师,并为其筑黄金屋,鼓励郭隗帮他招贤纳士,于是许多贤士从四面八方来到燕国,燕国得以振兴。燕氏宗族后人便以“招贤堂”为总堂号。

源流迁徙--安徽省颍上刘集乡朱家岗燕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据考颍上燕氏祖先于明初迁移到山东枣联庄(今山东省青州市境内),明朝中期又有部分族人移来皖北,主要分居在原颍州府(现阜阳、毫州两市)的所属个县。明末清初(公元1648年)迁到颍州,初定居具东刘集乡朱家岗(曾一度废名为“燕家岗”)。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考证,到朱家岗的始祖为“文”字辈。现朱家岗东北角还存有三座祖坟(见附图),是来颖的老始祖葬处。抗日战争前,每年春节、清明,颖上燕氏各支派都选派代表去朱家岗生息繁衍已有一百多年,逐渐出现了人多地少的情况,加上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国泰民安,升平日久,对于农村建设有所重视,颖河得到了部分族人于清代中后期又从朱家岗迁移到沿颍河的小溜子湾(现夏桥镇沙颖村)定居,另有部分迁居到现夏桥镇的张泊渡、黄家岗、龙王庙、徐家湾,刘集乡的刘家岗、王泊渡等地。后来燕氏下湾居住着日渐增多,地名因居民姓氏而改变,小溜子湾被命名为“燕溜子”,沿用至今。燕溜子系沿颍河洼地,夏季暴雨时有积水,对当时的土墙茅屋,常有倒塌之患,燕氏居民便挖塘垫台,分别挖前塘垫前台,挖后塘垫后台,所以燕溜子一支族人,又有前燕台与后燕台之分。随着族人的繁衍增多,又有部分移至附近的吉台子(原称韩台子)、酒坊台子等地定居。据统计,到2006年共有颖上燕氏族人1800余人(含迁居外省、外省的约430多人)。其中沙颖村920余人,占沙颖村总人口的60%以上。颖上燕氏一族人数在全县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在文化、人品等素质上都是乡里之望。族人维护国家利益、献身祖国建设和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精神,是可供后人在修心养性、建功立业等方面学习和效仿的。如不记之文字,传之后世,则是一件憾事。解放以后,国泰民安,人口猛增,族人向外地移居的越来越多,其迁居地距原住地较近的能与家族取得联系,后人所起名讳派字与祖居的还没有较大区别,而有些远居在外县外省,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原因,产生了派字紊乱、亲疏难辨的现象,以至族人相遇不知相互间血缘关系,亟待予以理顺统一;再者,颍上燕氏三百多年来无一部完整宗谱,现仅有少数高寿老人还能记得派字。因此,修纂宗谱,抢救历史资料刻不容缓。

家谱字辈--安徽省颍上刘集乡朱家岗燕氏家谱家谱字辈

   派字(辈字)是避免家族中名讳混乱和做到长晚辈分有序,亲疏关系明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规定。现有的颍上燕氏宗族前五个字及后十六个字派字,是我们的先祖遗留下来的,它既是标明辈分的派字,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燕氏族人在取名时应自觉遵照办理,不可任意变更修改。以前因某些原因,族人在取名时出现了个别辈字混乱和少数人起名辈字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在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提请族人予以遵守:一是凡起乱派字的成年族人,原使用名可不予以更改,但最好按派字,再起一个作为曾用名或别名;二是今后取名时一定按派字起名,并最好取三个字,把辈字带上;三是今后应注意本族内尽量不要重名,以避免造成新的混乱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过去有的支派把“善”字辈改为“维”字或“福”字,把“业”字辈改为“德”字,有的支派把“肇”字辈改为“兆”字。现经编委会商定和征得族中代表同意,认定“维”、“福”与“善”同辈,“德”与“业”同辈,“肇”与“兆”同辈。今后取名应以规定辈字(包括十六个新续辈字)为准,凡擅改辈字者,族人应一律不予认可,并给予教育乃至训诫,令其改正。 如今颍上燕氏字辈已到“永”字,原先祖留下的辈字仅还有九字,为今后子孙后代的辈字能延续较久,经编委会和族人代表商定又新续十六个辈字,现将全部三十七个辈字抄录如下,供族人在取名时使用。 原有: 文存明国风 继传善业 兆基永年 宏广益训 万世显盛 新续: 祯祥诚信 树仁齐家 惠远泽玉 和悦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