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旺树沟赵氏家谱主修:赵国浩

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旺树沟赵氏家谱创建时间:2013-12-20 10:55:45

基本情况--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旺树沟赵氏家谱基本信息

   王树沟村的传说 王树沟村历史上称为旺树沟,据先辈和老年人传说,古时的王树沟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生态良好,各种树木生长旺盛,古树参天,遮云蔽日,三五人合抱不住的大树到处可见,是人们生存居住、躲避战乱和野兽侵扰的最佳圣地。充沛的雨量滋润着这片土地,山间河水终年不息,清澈见底,鱼獭游溢;山头植被茂密,郁郁葱葱,山中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年年丰收,王树沟这片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赵姓家族。橿菠薐、庄坪,龙潭沟、跑马岭这些先辈们传说中的地名,既是先祖迁徙到此地的容身之地,也是先祖们休闲和活动场所。 赵氏家人的辛勤和智慧,感动了上苍,年年风调雨顺,季季五谷丰登,家家户户粮满仓、猪成圈,牛羊满坡。今天的牛庄居民组、羊圈沟居民组就是当时从事养殖而得名,随着种养业的发展,催生了冶炼和手工业的崛起,卢铁岭居民组就是先祖炼铁、建炉的地方,故取名炉铁岭;柿树沟居民组是因当时的柿树多而得名。先祖赵布、赵三好的坟就葬在柏树坟沟,风水先生说此莹地是五虎汇聚之地,葬于此,可人财两旺,子孙绵绵,科甲联登,主将入相。当时树木茂密从东到西望不到边,从南到北看不到头……现在,这些传说虽未有史书记载及证明,但仍是祖人记忆中的一段佳话。 附:高祖三好墓碑志 曰:人莫贵乎?能创!尤莫贵乎?能守!如赵氏,自大唐世居以来,千有余年,由旺树沟迁去数百余家,绵绵缉缉。不亦与天坛并固,济水同长哉。夫公,阀阅之家也。想其清初之年,贵列七品,不忘耕读之传,富有十万,常守勤俭为本。公有子二;长秉礼次秉义,好义法公,怜老惜贫。舍衣舍食外,又将砖桥庄地三倾许,施充十方院,庙貌焕然增新,道光三年,族人念无祠谱,遂将公坟成柏,出售几株,立祠造谱。民国四年又售几株,自唐祖莹及清祖莹各立碑记,新祠悬匾,公之家传治谱,未坠於地,迄今在人闻耳,是以为享。 流芳清授文林郎赵公讳三好德配丁孺人墓 民国乙卯年十一吉日

家谱序言--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旺树沟赵氏家谱家谱序言

   赵氏家谱序 时代的变迁,家族的繁衍壮大,以济源王树沟(历史叫旺树沟)为发祥地的赵姓子孙广布国内国外、大江南北。远年的家谱失传于赵姓家族二门人宗道后裔(据传二门人宗道曾在清朝末年迁徙到河南白杨树),重续家谱毁于文革期间(公元1962年——1967年文化大革命)。由于历史的原因,家谱之事虽多次商议,但一直未能如愿。时至今日,追根求源,光祖耀宗,重续家谱,是赵姓家族成员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是昭示后代的重要历史文献,是增强赵姓家族相互交流、相互了解,辨别真谛,荣辱与共的可靠依据。 1990年,赵氏家族元老赵开魁发起续谱之倡议,赵国洪、赵体坤、赵国焕、赵体儒、赵文虎、赵文魁等众人积极响应,并组织策划,全面实施。赵姓家族人员每人筹资10元,在外工作人员每人集资100元,经过各支派的登记核实,续谱成员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行程3000余公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心血和汗水凝聚了赵姓家族成员的共同愿望,赵氏家谱初成草稿。 2007年,先祖赵三好墓葬的发掘及迁徙,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为使家谱更充实、更完善,完成续谱之大事,召开了各支派动员大会,成立了组织,发布了赵姓家族人员续谱之倡议。赵国洪,赵国换、赵体坤、赵体儒、赵元红、赵国浩、赵国军、赵体波、赵文虎、赵文魁、赵海全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编,整理成册,编制成《赵姓家谱》。与此同时,发动全族人员实施了规模宏大的迁坟行动,筹资2万余元,参加一千余人,圆满完成了坟茔迁址,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全族人员的赞誉。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家谱已不能满足赵氏家族各支派发展的需要。2012年11月,由赵元池、赵体坤、赵体儒、赵元红主持,赵文学、赵国浩、赵战海、赵发展、赵胜利、赵元祥、赵小东、赵伟、赵群等人员参加了联席会议,一致决定重修家谱,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据实增加新内容,做到了图文并茂,在编制、排版、印刷等方面做到了最好。 新编排的家谱资料翔实,编撰科学合理,语言简洁流畅,做到了承前启后,查阅方便,同时克服了古代重男轻女思想,凡赵姓家族,男女均上此谱。但因水平有限,难免出现误差,诚望谅解指正。 续谱委员会 2012年12月21日

源流迁徙--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旺树沟赵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赵姓家族的历史变迁 据历史记载,赵姓衍传久矣。西周时期,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据历史记载,以王树沟村为发祥地的赵姓,是秦灭赵后,代王嘉之迁居甘肃天水,后又迁居洛阳,隋朝末年赵姓家族再次北渡黄河来到此地。唐、宋、元、明、清是赵姓发展的鼎盛时期,王树沟村老坟坡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的赵姓坟莹遗址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居住在王树沟约一千七百余年。传说,明朝小燕王造反,二百余口赵姓家族遭受了杀戮,生灵涂炭,惨不忍睹,今本村东坡居民组境内的河坟坟莹遗址证实了这个传说。战乱平息后,赵氏家族东山再起,重建家园,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勤劳勇敢的家族后人在王树沟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繁衍生息,发展壮大。 目前,以王树沟为发祥地的赵姓迁居到大江南北,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广东、广西、甘肃等地均有本族后代,本市下冶镇、王屋镇、邵原镇、大峪镇、承留镇等均有分布,其中下冶镇的逢掌村、杨木洼村、韩旺村、吴村、砖阳河村、下石板村、上石板村、北桐村、南桐村、大岭村、韩彦村等,王屋镇的罗庄村、园庄村、阳台村、马圈村、太阳坡村、火神庙村等居住赵姓最多。 诗曰:百家姓中榜之首,大德之举传神州。 续谱委员会 2012年12月21日

家谱字辈--河南省济源市下冶镇旺树沟赵氏家谱家谱字辈

  赵姓家族辈字汇总 (统一辈字) 原有辈字: 布、三、秉、宗、尔、儒、公、永、志、天 现有辈字: 开、国、体、文、元、世、守、书、景、蓝、立、法、继、怀、德、兴、庭、惜、福、延 新续辈字: 正、清、礼、明、传 贵、安、荣、耀、显 忠、廉、贤、仁、颂 庆、和、平、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