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城南郑氏宗谱列传之一
曹县城南郑氏宗谱列传之一【名贤家传】曹县城南郑氏宗谱列传之一 圣木公之仁孝出自天性,前人已备述之,小子何敢多赞!惟思孝为顺德人之根本,贵贱其实不宜务名,我先人固克践其实矣!是以德积福来,所遗皆实业也。先人以实业遗之后人,宜以实德承之。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圣木公至今五世矣,绝续之交仰而承之,正此时矣。统计我四门中有兴有衰,有介于兴衰之间者。其兴者必善承,其衰者必不善承。介于间者,必承之而不自力不可历数,而知乎吾人自居何等愿返已!自思竭力奋勉共践实德,庶几对前人而无憾,延后嗣于无穷矣。 之二 清魁公字冠英,以刚毅之资承英异之年。内而禀承于母氏,外而辅翼以众昆。亲师重道取友辅仁,所以家业日丰,家声丕振曹南之境。称为首出雅重睦族之义。故其时,偕同族侄大鹏发议修谱,虽未能终事,而拓茔域建碑石植树木联族缀宗,定其祭祀隆规茂矩,至今尤其遗制云。 之三 清风公字仪挺,励志儒业秉性忠厚,人皆目为长者,于孝友之义尤笃。长兄冠英公督理家政,性刚法肃,群下畏之。公能以温语扶循,众情调协,莫不用命。佐兄理家,详而精密,无少疏忽。凡地段方道坐落检查确切,著成册本,手制序文,以资警戒。降年不永,未中寿而殁,族党戚里咸增恸悼。 之四 清杰公字挺拔,弓马娴熟而奇于数,性情开爽而妙于谐。盖动而不括,方为智圆为神,谦抑自牧不以崖岸,高人者也!喜挥霍有大度,人一接其容无不推以心。冠英公应酬适当,所得力于友朋者,率以公之善交是赖。后之人惟曾孙翔九有遗风焉。 之五 清泰公字际平,冠英公之季弟也。善持家。冠英公督理之日,亦时佐以运筹,盈虚之数颇为得当。异(鸾)以后,食指日繁而精,勤俭约倍异曩时,故田园较诸兄独丰。又精拳技练养功深,七十余年犹身轻健,路遇泥泞沟渠一跃而过之。道光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既夕犹自行装裹粮食,为临辰赴集耀卖计。闭户就寝,一睡而终,速极矣。果何修而臻此! 之五 大鹏公字程万,庠生也。吾族自前明来曹,家世寒微,无史书业。破天荒者自公始。其为人精细公平,常因时感怀,毅然兴修谱之志。因族多岁歉,既兴复止,抑郁而殁。皖匪破城,长孙缵续罹害,曾孙恩诰被掠数年方归。以染为生,迨其母卒,家益落。光绪二十八年四月,携其妻子返南,居颍州府颍城县东板桥集,去城九十里。去时以告,故以为记(子小名和尚)。 圣木公碑阴 先父辞世二十有五年矣,今欲建碑,墓前深愧吾等不孝。因忆先父之孝令吾等感念不能忘也。 先父孤身 王父母年高,甫弱冠即毅然以家务自任。曰读书可以誌姓名可以矣,与其苦心志劳力贻父母无穷之瘁,以博不可知之虚名,何如服劳奉养为,犹尽子职之实也。于是克勤克俭,多恤多让,务以承我王父母之意而曲尽其欢心,虽当事情烦劳之时,未尝缺于定省,出入促忙之际无或忘乎面告。 先王母当炎夏以饮凉水为快, 先父躬自汲,手捧疾趋如恐弗及。及食瓜果而甘必献堂上,余者不忍复入口。 先王父多疾,侍膳尝药、察喜怒、候水火,体凉寒燠饥饱,罔不中节,及疾笃,昼夜侍侧,衣不解带者百有余日。先父亡殁哀毁异常,王母劝之,含泪速应,不寐称寐,不食称食,用释王母。下葬后,庐于墓,王母亟招之,始归。此余兄弟之所及见者也,其不及见者,抑不知更有何许事矣。呜呼!养生送死如我父,其亦可以无悔矣。夫厥后当春秋祭祀时戚然叹曰:“我始祖自明初迁曹迄今十有七代,家无谱,墓无誌,先人之行实不传,于后并其名子亦不尽得而知,以历世寒微故也。今谨志其茔墓,恐愈久且将淹没,是可惧也。”爰自本身而上溯其可知者六代,书诸轴,以祀于寝。又约族人捐资建碑,因岁歉未果而。 先父已长逝矣。至嘉庆五年,承其意,商诸族人,无不乐从。时有族侄大鹏,庠生也,馆吾家。其为人静细,而行已公平。命其掌簿,卒以告成焉。此因阖族之孝,思其亦我父之灵有以默诱之(欢),不然何以阖族无人议及而其意必自我父发也?先父于孝之一道,不惟敦行于己,而且赐类于人。田间省耕讲诸野老,门内督业训诸家僮。其于我等食息课读之余,未尝不以孝道垂教,而以世俗所谓不孝者策之也。是知心纯于孝,故其流露于矢口间者,总不外是也。吾等不肖不能尽知先人之志。而孝行见诸家庭者,则历历可溯记之于碑,使后人闻之如在眼前,庶几感祖德而知本源之当务也。兹碑及石案石炉原与祖墓碑同时置办,今因我母汲孺人年高,又廑我弟等多疾,命及时刻之,遂并建焉。 男清魁谨誌 之六 体坤公字肄静,太学生。博学多闻,耻于自炫。人见之有若粥粥,及叩所藏则原原本本,莫之能尽。喜清静,足不至里门。黜浮华身,自安朴素,谓虚声为可耻,甘自韬晦,薄谀佞而不为。肯持公道。不多言,必本经史;不泛交,必合道义。所爱惟书画简册,所营只读书耕桑。义能集而志不馁,欲本无而心自清。方梗之中寓以忠信,简谈之内不失恭敬。得其养故年高而身泰,善为教故子孝而孙贤。悠悠斯世谁能量之,落落孤标何以拟之?古之人欤追纵三代不远矣。生三子,年八十五岁不疾而终。长子昂千以骂贼不屈死,众以状闻上,得嘉奖,入忠义祠,有传载邑乘;次子龄千,太学生,生三子;三子鹏千,出嗣,庠生也,捐鸿胪寺序班貤赠公。 宗谱上所涉及到的官阶头衔解释 1.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2.太学生 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窗体底端 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亦有由捐纳而得者,入监就学者有贡生、监生之分,然通谓之国子监生 3.登仕郎 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正九品的官,比从九品高也就相当于“科员”或“办事员”的级别。另外“登仕郎”是“文散官”,属于“荣誉职位”。 4.徴仕郎 从七品。 文散官名。 5.武庠生 武科举选拔,作为将军的未来人选。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6.候选同知 清朝的地方机构是省、府、县三级。“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地市级,府的首长就是知府,副职就是同知。候选,窗体底端 清制,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官员,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开具覆历,呈送保结。吏部查验属实,允许登记后,听候依法选用,称候选。 7.修职郎 修职郎是八品文官的散阶,散阶是授予官职时同时授予的虚衔,没有实际职务,是荣誉称号。很多捐纳官职的人(往往是给去世的老人买来刻碑用的)。 8.儒林郎 从六品。 9.邑庠乡饮大宝 是指在县里考取的庠生。乡饮大宝。窗体底端 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 10.附贡生 即“例贡”。县试:若要取得全省乡试的资格,首先要参加府县之试,参试者称"儒童"或"童生",合格录取者称为"生员","庠生"(即俗称秀才).在生员中再选拔一批人,升读国子监的称监生,其他的称贡生.贡生又分为拔贡,恩贡,副贡,岁贡,优贡.这五贡为正途资格出身.另有一种通过纳捐取得的贡生称例贡,增贡,附贡,廪贡。 11.庠增生 大概类似于秀才。 12.布政司经历 从六品。布政使司衙门内部机构。经历,掌收发文书。 13.例贡生 例贡是指在清代由「援例捐纳」取得贡生资格。 14.候选州同 从六品。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州编制,品等为从六品。该官职主要配置于直隶州或州,数于地方政府的中低阶官员。清制,内自郎中,外自道员以下官员,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皆须赴吏部报到,开具覆历,呈送保结。吏部查验属实,允许登记后,听候依法选用,称候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