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尔拙烈士

郑尔拙烈士【名贤家传】

   郑尔拙烈士,是大革命时期的党员、鲁西南早期党组织的播火者,该地区最早的支部委员。    他生于1906(一说1904)年5月,山东省曹县郑庄镇郑庄村人,出身地主家庭,自幼就读于私塾,后转入曹县第一高小读书。小学毕业后考入菏泽南华中学,1925年升入济南高中读书。其间,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    1926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号召党团员和积极分子参加北伐,他积极响应,弃学从戎。他和许多进步青年从济南出发,绕道青岛、上海到达武汉。    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进入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人员训练所受训。结业后,到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豫军任应歧(中共党员、革命烈士)师长部工作。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国共合作破裂。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山东省委决定由他和菏泽的部分党团员共7人组成农运工作组,回菏泽地区开展农民运在家乡,他积极向家乡农民群众宣传革命的道理,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中国革命出于低潮时期,郑尔拙却义无反顾,继续坚定投入革命斗争。1927年秋,经许鹏翥、刘仰月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中共在鲁西南的第一个党组织---曹州支部建立,他任支部委员。    之后,他更加积极投入到革命中去。时吉鸿昌部击败军阀,攻克曹县城,郑尔拙烈士利用集会的形式登台发表革命演讲,无情揭露时弊。    但是,他的活动很快引起了曹县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1928年被敌人逮捕,监禁在开封第一监狱。在狱中,他受到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地同敌展开斗争,誓死保守党的秘密。敌人从他的嘴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恼羞成怒,将他押往刑场,以死相威胁,郑尔拙烈士始终不为所动。    此后,由于郑尔拙烈士的父亲出钱托人活动,再加上族兄郑福云(冯玉祥部工兵连长,时驻开封)多方找人斡旋,1929年秋,他被保释出狱。    回家乡后,郑尔拙烈士以更隐蔽的方式继续坚持党的地下活动,在孔道口村建立了曹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后又在其它村相继建立了农民组织。    1933年,党组织派郑尔拙烈士去陕西平利县开展工作。不久,他与红二十五师徐海东部取得联系。为了巩固与扩大革命根据地,郑尔拙烈士冒着生命危险,废寝忘食地努力工作。    因长期的日夜操劳,他身染疾病,后无法坚持工作,经组织批准回家治疗。1936年2月27日,因病治疗无效不幸逝世,由陇海支队司令员王道平和十四团团长范子成亲自护灵安葬在与郑庄临近的朱庄村后面的郑氏祖坟。    后记:    郑尔拙烈士去世时没有留下直系后裔,只有一个弟弟在家生活(已于2008年去世),育有一个女儿。    据村里多位老人回忆,在郑尔拙病逝十年后的鲁西南战役时期,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横扫蒋匪军的刘伯承司令员,在人民解放军攻克曹县之时,曾经住在郑庄村 ,那时他还专门问询过烈士的有关情况,其殷殷之情,予以言表。    只是由于郑尔拙烈士家庭原是地主成分,同时对于他长期在外地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家乡人多不了解或知之不详,所以建国后很长一个时期,大家对他都不敢轻易提及。所以至今无人为他立碑纪念,村里的年青人也多不知其人其事。    文革时期,由于郑庄派系武斗,加上愚昧无知、以讹传讹,造反派认为郑尔拙出身地主,坟墓一定有金银财宝,于是将其坟茔野蛮挖掘。但开馆之时,造反派却大失所望,因为棺木里只有郑尔拙生前的几枚印章,一些书籍、信件,遂弃之不管。族人痛惜不已,即对其做从新安葬。据当时目击者回顾,其棺木中竟有与朱德等人的来往书信。    目前,曹县人民政府已为烈士刻制了“郑尔拙烈士纪念碑”,他的家乡---郑庄镇党委政府及村民也积极响应,他们四处奔走,收集烈士资料,争取党史及民政部门支持,建立更加完备的烈士纪念碑碣(馆),以铭记烈士英名,教育启迪后人。    族人郑玉祥说:“不能忘记上一辈人留给我们记忆,至少他是我们家族的骄傲!” 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应该说他代表了年轻一代对民主革命家的心声。是啊,郑尔拙烈士是为了革命,为了百姓,为了穷而奋斗的革命家,人民怎会忘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