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兴义瑶翁支系赵氏家谱主修:赵凌

贵州兴义瑶翁支系赵氏家谱创建时间:2013-5-12 18:25:23

基本情况--贵州兴义瑶翁支系赵氏家谱基本信息

   天水西南总谱序言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称氏,女称姓”,说明氏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后来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在公元后二十世纪的今天,“姓氏”就是血亲源流的一种标志。赵姓在我国宋代姓氏通谱“百家姓”中立为第一个姓,据近年来的最新统计资料,在中国十大姓中排行第七,人口已逾五千万,加上马姓近一亿(马服君由赵姓分出)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之一。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血缘远祖肇自黄帝而祖颛顼。舜臣伯益舜赐赢姓,是鸟俗氏的后裔而为凤的传人,是龙凤文化源流之一。周穆王时,伯益之裔孙造父善御受封,得赐“赵城”而姓赵氏。获姓后,造父下传六世为奄父,奄父下传九世赵衰,助晋文公创霸业为国卿。衰生赵盾承父爵,盾子赵朔为大将军,为孝忠晋国而被奸臣屠岸贾灭族,幸有程婴公孙杵臼舍命相救,“赵氏孤儿”继续辉煌。赵浣下传五氏赵雍,雍曾孙赵偃生子迁、嘉。秦王派使嘉之子赵公辅主西戎,公辅祖爱民如子进而崛起陇西天水,始称天水赵氏始祖。 天水始祖公辅六世孙赵充国为营平侯。汉平帝元始二年复封充国曾孙赵伋为牧侯。其后裔遍布全国。 赵氏远祖赵衢,公辅之十三世孙。汉献帝时,为冀城守将。居天水南安。五世孙赵达在北魏官居库部尚书。以功封临晋子。长子赵仁,以良家子弟身世投军,镇守武川,遂家于武川镇。次子赵国皆为官。赵仁生赵江。赵江之子赵贵,隋宇文泰入关中以都督,永熙三年,西魏时进爵为公。后拜柱国大将军。赵贵世孙崇本,隐居山西太原阳曲县红桂村,世为晋人。赵贵八世孙赵赞,于唐德宗建中四年以户部侍郎迁判度支,同年被李怀先巫劾贬迁播州司马,为扶欢赵氏入播始祖。 唐僖宗乾符三年,太原杨瑞平蛮入播,赵赞之六世孙赵开黄应幕参战军务,因功世袭綦江扶欢长官司,落业四川綦江扶欢堡。开黄之曾孙赵祯,字峙峻,官讳高峰,号升乔。宋神宗元年登进士及第,出任长沙太守,政绩卓越,峰祖久居其职,哲宗亲政后,祖以年老致仕还乡,作庙扶欢,名曰“崇恩寺”捐廉禄为常住。宋天子崇德报功,钦赐匾额“青莲院”。峰祖生三子。长曰参伸,居湖南长沙天子田。次曰参倡。峰祖年八十。三续焦氏,生一子名参仰,又名一娃,后复任长沙太守,父子相继,绝称一时,迄今楚人由黔入蜀者,犹传其佳话。参仰生二子,长子外政,为东山房,其后居夜郎剑坝,吼滩,杉木台等地。次子学政为西山房。其后居四川,綦江扶欢坝。 瑶翁祖碑志: 水有源头,木有根本。始祖瑶翁,遵义籍人。 赵里六甲,枧坝盐井。德配蔡氏,居老木林。 天灾三年,颗粒无成。携家辗转,至杨柳井。 白手起家,重振家声。克勤克俭,辛苦耕耘。 识文明道,诲子育孙。立身诚谨,好学惜阴。 谦恭宽厚,守法睦邻。生年无考,殁时不清。 葬高顶塆,水绕佳城。酉山卯向,五子魁名。 龙真穴的,后裔兴盛。倡续谱牒,阖族响应。 出力捐资,立碑修坟。敬宗睦族,千秋永铭。

家谱序言--贵州兴义瑶翁支系赵氏家谱家谱序言

   国家的发展与衰退,有国史记载,但有国史而不修,则兴衰之源不悉。一个家族的源流发展,有谱牒记载,但家谱不修,则世系源流不明,修谱的目的是敬宗睦族,让族人深知其血脉来源和发展历程,正如木之有根,根固而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 赵氏家族从血缘始祖传至造父受姓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中途几百年间,两兴两衰,在春秋时,受奸臣所害,兵围下宫而灭我赵族,幸程婴公孙杵臼谋存赵孤,十五年后韩厥相助而复兴。赵武传至公辅。秦统六国,秦王派使公辅去西戎,公辅祖爱民如子,进而崛起于陇西天水,即天水赵氏始祖。 高峰,祯祖也,宏远之子,字峙峻,号升乔。生于公元一0一二年,卒于公元一一一四年。享年一0二岁。宋朝时任长沙太守,生三子:即参伸、参倡、参仰。参仰祖,字登云,乳名一娃,祯祖之三子,焦氏祖母所生,即八十老翁得一娃。娃祖二十七岁复任长沙太守。生二子,即东山房始祖外政和西山房始祖学政。从外政祖传至壁重祖,壁重生五子,即文德,文智,文建,文承,文恺等老五房。在明永乐年间五房分迁异地。四房文承祖落业遵义绥阳县杉木台,文承祖生二子:长子赵魁,次子赵圭。圭祖生五子:长子守同,次子守贵,三子守琳又名守琴,四子守华,五子守兴。守华祖生子三人,下缺一代,长房孙是赵显;次房孙有三:赵通,赵达,赵远;三房孙有二:赵星,赵兴。赵通生四子:长子明寄,次子明光,三子明向,四子明松。明向祖迁移盐井沟,即盐井沟始迁祖。明向生二子:长子赵珍,次子赵珠。赵珍生子三人:长子榜翁(其后人留居盐井沟),次子吉翁(后人分居松树台),三子瑶翁(即我兴义支系始祖)。在1860年左右,【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在位期间,正逢清朝乱世,国库空虚,危机四伏。即位不到一年,太平天国即在金田起义,且三年左右就危及北京,咸丰帝屡派兵将镇压太平天国及各地农民起义。】为避战乱,瑶翁祖带着一门老少三代自盐井沟迁移到兴义府(兴义市)捧乍营新场乡杨柳井、分黑桃树、火炮林、堡上、张家弯子、凹子、彩山坪、中良杠、册亨、沧江坪堡、广西调达……居住。各房人丁兴旺,繁荣昌盛。

源流迁徙--贵州兴义瑶翁支系赵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1、瑶翁祖出生年代 大量家谱统计分析,从上一代人到下一代人的递传时间,基本是平均30年左右。昌胤祖生于乾隆庚辰廿五年(公元1760年),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瑶翁祖大概是出生在1730—1740年间的,查对清朝皇帝年号这个时段是雍正末期到乾隆初期。 2、一家六七口人同行 根据老谱记载和家族传说,瑶翁祖当年是携着一门三代人迁徙到杨柳井的。也就是说当年至少是一家六七口人(瑶翁祖夫妇二人,昌胤祖夫妇俩及世位世儒等)跋山涉水,辗转迁徙,来到兴义。 3、迁徙兴义时间考 (1)根据上述资料推测 “一门三代同行”,说明世儒、世位已出生或至少有一人已经出生,应当出生于昌胤祖20—30岁年龄段,而碑文记载昌胤祖生于乾隆庚辰廿五年(公元1760年),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瑶翁祖一家大概是在乾隆末期的1780—1790年间迁徙到了兴义的。 (2)旧谱“源流”记载 1980版《老谱》源流诗:“祖籍原在江西省,临江府连太和县,宫商角徵羽五音,赵氏角音又属木,天水郡名永记心。江西角祖湖广娃,娃祖十六复长沙,角娃两祖胞兄弟,同供祖宗是一家。步行千里来贵地,府属遵义绥阳城。金赵郎望定居邻,稻遭蝗虫三年整。饥寒二苦命难存,担挑儿郎往义寻。” 明、清时,绥阳行政区划为“4里40甲,”(《遵义地区志》第38页)清代行政区划分为“里(营)甲”,其中“里”为汉族人聚居地,“营”为彝、苗等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清代的“里(营)甲”就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村”级行政区划。 知道了“里”和“甲”含义,上面诗句中的“金、赵、郎、望定居邻”这一句的意思就不言而喻了——即当年,在遵义绥阳地区,金、赵、郎、望四个姓氏都是大家族,四大家族分居于金里、赵里、郎里和望里,共“4里40甲”,里与里相邻,甲与甲相邻。瑶翁祖原居“赵里六甲之盐井沟”。 从《源流诗》末句之“担挑儿郎往义寻”让人浮想联翩。当年瑶翁祖一家逃难时的情景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一家老老少少,扶老携幼,大包小包,背背肩扛,蹒跚前行……。另外我们还可以知道,那时,三世祖世位世儒两人或其中一人年纪尚幼,至少还不能独立长途跋涉,须要由长辈背在背上和用箩筐扁担挑在肩上前行。 1981版《天水史记》盖闻:“……时约乾隆某年间,稻遭天蝗之害,无处安邻,而向西南千里寻,各居乐业已双百年,乃今日众家合和,永事长青。”这一段与上文一样,都是在叙述瑶翁祖迁徙兴义的原因:连年干旱,蝗虫肆虐,颗粒无收,饥寒交迫。 (3)查阅《遵义府志》 遵义府志?大事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桐梓发生反对封建统治的民变。”“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曾石保在桐梓老鸭窝聚众反清。嘉庆二年,遵义、湄潭、桐梓大旱,饥民吃树皮。” 遵义府志?灾异:“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大旱。二年,自五月至八月始雨,民至食树皮。”(《遵义府志》 卷二十一p.581) 这两段史实告诉我们:在乾隆末期至嘉庆初期,天灾人祸连绵不断,民不聊生。 总而言之,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证,我们可以肯定:瑶翁祖一家是在乾隆末嘉庆初期,具体说就是在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左右,因为几年大旱,粮食无收,故从遵义府绥阳县赵里六甲盐井沟迁徙到普安州兴义府捧乍营杨柳井,即今天的捧乍镇杨柳井村。 赋“始祖迁徙”诗一首: 始祖瑶翁遵义人,赵里六甲盐井村。 嘉庆初期数载旱,竹木枯萎粮无成。 为求生计迁兴义,一门三代携同行。 跋山涉水觅宝地,落业捧乍杨柳井。

家谱字辈--贵州兴义瑶翁支系赵氏家谱家谱字辈

  瑶翁支系字辈排行 瑶昌世国元,宗邦相思贞, 文德光辉大,其字保家声, 才能应仲贵,永正朝刚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