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氏世谱主修:石绍华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氏世谱创建时间:2014-12-2 10:09:06

基本情况--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氏世谱基本信息

  在泗洪这块大地上,无人不晓:“姓石一条线,姓许一大遍”是什么意思?但是,我石氏居住点形成一条线的态势历史根源是绝大多数人模糊不清的。那么,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发展的?我们要从源头说起。 明嘉靖年间,我们泗洪石氏始祖冉公老家,山东省邹平县连年闹了灾荒,人们的生活极度艰辛,始祖冉公携家与侄儿石乾离家谋生,一路南下,来到了泗洪境内,看到了汴河沿岸及南临洪泽湖鱼虾,菱藕、芦苇多,各种能充饥的野菜遍地皆是,觉得是生息久居的恰好地方。当时就居住在石集北的大管庄,开始过着清贫的生活。随着,开荒种地、勤耕细作,收获到粮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氏一代一代的出生成长,一个一个家庭的诞生,至冉公第四和第五代孙时,人口迅速猛增。全家族都感到在一个地点久居不行,从长之计,必须分散居住,才能有一定的田地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当时,由于水利没有根治好,水患时常出现,那时,流传着“犁头雨还不怕,双犁雨把水发”,30-50毫米雨量,洼地就变成了一遍汪洋。土墙茅屋最怕水淹倒塌,必须选在地势较高的汴河沿岸,也是首选居住之处。于是,我们石氏家族就逐渐在大管、小管、瓦房、石集、孙庄、圩庄、马台、石集东小圩、杨庄、秦沟、上下汴、二里、一里、青阳石小圩等地先后建房落居,也就是进入清朝不久,我石氏居住地成一条线的态势就基本形成了。世人流传着“潺潺不涓的甘甜汴河水,养育着石氏大家族,人丁能不兴旺吗?骑在龙(汴河像条长龙)的背上,一定会辉煌腾达”。到了清朝中叶,我石氏不但出现了许多名人,而且人口逐渐增多,又向汴河沿岸稍远的地方扩居。地势洼,就地起土垒台盖房,有的还在居住周围挖沟筑坝、筑墙,既防水又防贼,形成了许多圩台村庄。如用石台取名就有七个,以汴河为界,西石台、东石台、前石台、两个下石台(孙园、城头各一个)、靳石台、还有金锁镇南石台。以圩字起名有四个:青阳石小圩、石集东石小圩、石集圩里、圩庄等。近年来,如果鸟瞰我石氏居住点,各点都是灯火通明,就像颗颗璀灿的明珠,撒在了汴河两岸,把一条巨龙打扮得闪闪发光,栩栩如生,点缀得十分美丽且又诱人,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目前,处在大发展、大改革的关头,土地要逐步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耕种,绝大多数人,要集中居住从工或经商,原居住村庄多数需拆除变农田,让旧貌换新颜。现在我石氏逐步居住在一排排竖立的高楼或别墅里,漂亮的现代化家园已初具规模。看上去又象一群群雄鹰展翅,始终守护在我石氏繁衍生息的这块好地方。我石氏居住的这条线中间,扩建了一条宽三十米的交通要道,直通洪泽湖旅游区,它是一条金光大道,给人们生活、从工、从农、经商、贸易、旅游等等带来十分便利,大家都满怀百倍信心向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迅猛奔跑! 我辈适逢居住点拆除和新建的关键时候,很有必要撰文存史。让各支派的后代人,能够想到,你们先辈们住在哪里?你的根曾扎在哪里?我石氏先祖们在各村落住的是土墙茅屋,吃的野菜粗糠,在战争年代、在水灾、虫灾、瘟疫等之年,遇到了多少磨难,吃了千辛万苦,精诚团结、爱国爱家,不惜一切,养育和繁衍后代,打造了一个兴旺的石氏家庭。

家谱序言--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氏世谱家谱序言

  前人不可作,后来未可知。俯仰前后事,道在继续之。国家有史,各家有谱。谱牒架金桥,联系前后世。先世名功德,后世锁心间。我家始祖,出自文王后,卜居豫淇县,血脉蔓全球。家有分合谱为要,三代不修即不孝。遥遥之胄朗武威,前世修之后当效(公元前545年在冀武威甘谷生的九世祖石作蜀奉先世谱牒来鲁)。碏公“六顺”泽华夏,石氏世代齐声夸。最是迁家甚徂徕,蜀公、介公谱事说。雄略在抑风尘老,后起何以迪前光。文人自是重门楣,持笔特将先代记。琅琅谱牒制一新,支分派别更精确。光宗耀祖到如今,时谋修谱又沉吟。冉公嘉靖来泗洪,繁衍后代数万人。历史酿造资料缺,续支接宗难重重。乃我宗亲决心大,志欲承先气熊熊。一语叮咛犹在耳,家兴国旺趁良辰。续修执笔落我肩,腹中缺墨愧宗亲。族人济济知识博,原原委委共相稽。石氏血脉书箧装,千秋功德经典存。饮水要知源,种树培根基。汝不念前人,汝也有子孙。子孙数典而忘祖,后不如今今无古。不会即世身先腐,君不见,欧苏之谱(北宋欧阳修创欧式横行体谱,苏洵创垂线体谱,各地各姓一直仿效)附文传古,今几个能步武。

源流迁徙--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氏世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我石氏从周朝得姓后,以石碏一脉为主干,西汉时昭武九姓中石国人定居中原为石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改118个鲜卑族中的乌石兰氏、温石兰氏两部落为石姓,还有羯族首领改为石勤;张氏、娄氏改名为石姓等等为枝叶,形成了根深枝茂,遍及华夏的大姓家族。卫国贤臣石碏名望大振后,历代子孙在卫国为官。随着卫国在春秋战国时代五百年的战乱四次迁都。我氏祖先也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发展繁衍。一支在秦之武威发展;汉时石奋由河北迁入河南再迁入陕西;其后代一支迁入勃海南皮,晋时一支迁入成都,从东晋到五代的几次大的南下移民活动中,我氏祖先先后进入江、浙、闽、赣、桂、粤等省区。宋、元、明时,基本上分布全国各地,清初一支进入台湾,随后也有一些移居海外。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我氏大约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38位大姓。河南石姓集中,占全省人口的0.9%,比较集中的省区还有山东、广西、浙江、四川这五省占石姓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广东、甘肃这四省又集中了石姓人口的26%,形成了北、东、南、西的重点集居区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我氏因战乱净减少9万人。那时,主要分布在山东石姓人口22%、浙江10.9%、陕西10.7%、广西10.1%,其次分布在湖北6.6%、河北6.3%、湖南5%。 现在全国我石氏人口约5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35%,为第63位大姓,600年来,我氏人口增长13倍,与全国人口增长倍数相同。四川、河北、山东为我氏聚居大省,共占石氏人口40%,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集中了30%,还有云、贵、两广、江浙、闽赣、甘青、黑吉等省约占28%,可以说石姓分布全国,正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我们泗洪石姓人口繁衍速度也比较快。居住比较集中的石集乡,除划分青阳镇和迁入县城外,2012年底统计,石姓1912户,4859人,约占全乡四分之一。 我县石姓居住较集中的分布在:青阳石小圩、一里、二里坝、上汴、毛山、小管庄、大管庄、上下汴、二房庄、秦沟、瓦房庄、小陈巷、乱庄、姜庄、西石台、柳山、靳石台、石集街、孙庄、圩庄、石集东小圩、小丁庄、斗陈庄、杨庄、沈庄、小张圩、石庙、汤石台、前石台、小店庄、小马台、臧石庄、大盛庄、薛岗、下石台、金镇南石台、上塘东西石庄、瑶沟小石庄、车门桥口朱庄等。现在不少村庄拆除了而集中居住,还有的村庄正在拆除和将要拆除,很有必要把原貌撰文存史。

家谱字辈--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氏世谱家谱字辈

  14世(文)—15世(行)—16世(希)—17世(孔)—18世(廷)—19世(祚)—20世(毓)—21世(广))—22世(志)—23世(绍)—24世(先)—25世(业)—26世(庆)—27世(延)—28世(义)—29世(方)—30世(雍)—31世(守)—32世(令)—33世(德)—34世(长)—35世(发)—36世(其)—37世(祥)—38世(继)—39世(承))—40世(前)—41世(世)—42世(幸)—43世(福)—44世(满)—45世(堂)—46世(仁))—47世(道)—48世(传)—49世(家)—50世(安)51世(乐)—52世(久)—53世(尚)—54世(和)—55世(平)—56世(公)—57世(正)—58世(善)—59世(贤)—60世(美))—61世(扬)—62世(远)—63世(近)—64世(通)—65世(达)—66世(鲁)—67世(苏)—68世(隆)—69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