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班氏家谱主修:班麦栓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班氏家谱创建时间:2013-12-3 19:56:41

基本情况--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班氏家谱基本信息

                  班 姓 起 源 班姓源出有二: 1、源于姓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个巧匠叫公输班,本姓曹,公孙子,出生于鲁国的附庸国,属于没落的贵族后裔,世人因此尊称其为鲁班。鲁班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和著名的发明家,传说锯子就是他所发明出来的,长期以来受到人民的尊敬而被尊奉为“匠师之祖”。在公输班的后裔子孙和弟子中,多为纪念先祖或先师而以“班”来命姓氏者。 2、源于子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中期,宋国的宋昭公、将城门税收赏赐给了大夫彤班,后来人们便用“彤门”来象征税收。而彤班后裔子孙中则有人以先祖的名字命姓,始称班姓。      班氏家族传及名人介绍:   班况: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   班况生了三个儿子和班婕妤她这个女儿。(长子次子无记载)、三子班稚生班彪。班彪又生班固、班超和班昭(女)。(班婕妤):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   【家族名人】   班婕妤:   班婕妤(前?——前6年),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乃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其父班况生了三个儿子和她这个女儿。幼子班稚生班彪,班彪又生班固、班超和班昭。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   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可亦友的地位。   后王政君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可惜汉成帝不是楚庄王,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      班彪:生班固、班超、班昭(女)   班彪(3—54),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叔皮,其性格慎重而好古学,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少年时代、学友结交很广,西汉末年、二十多岁时,农民起义失败,群雄割据,隗嚣拥众割据于天水,因避难而从之。后至河西、为大将军窦融“画策事汉”,经窦融推荐而被汉光武帝征召,任为徐县令。不久因病辞官、专心史籍,他专力从事史学,以《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作《后传》六十余篇,为其子班固修《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彪写赋、论、书、记、奏,也颇有成就,功名传千秋。晚年任望都长,卒于官位,终年51岁。   班固:(班彪长子)   班固(32—92),东汉官史、,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初继续完成其父所著《史记汉书后传》,后私撰汉史(白虎通德论),汉明帝阅其稿,赞许有加,授予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其父所著,历20余年,修成《汉书》。续《汉书》前,曾因私自修改国史而被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辩白、方得以获释,后被明帝任命为兰台令史,后来被迁为郎、典校秘书。使之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断代史,在史学上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班固善作赋,其《两都赋》,文辞渊雅,脍炙人口,古今传诵。   班超:(班彪次子)   班超(33—102),字仲升,班固之弟,东汉名将。班超从小不喜好文墨,尝投笔叹曰:“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东汉明章两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屡立战功,封定远侯,青史载功勋。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家族名人】   班昭;(班彪之女)   班昭(45—117):又名姬,字惠班,班彪之女。自幼聪颖而刻苦,因家庭的熏陶和父兄的影响,最终成为一代博学而广识的才女,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对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死后,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大礼。   班彪在当时的情形下,因隗嚣固执己见,顽固地割据称雄,班彪只能离去,投奔河西窦融,颇受窦融器重,任为从事。他为窦融划策,归顺刘秀政权,总西河以拒隗嚣。这对东汉统一是有功的。光武帝(刘秀)闻知其才,召见了他,举茂材,任为县的长官,又为司徒掾。班彪时有奏言,对时政多所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   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了一部史书(后来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   《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想已多为《汉书》汲取,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今《汉书》的元帝、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的史论文字,班彪曾作《前史略论》,详论以往的史学得失,实为撰写《后传》有所借鉴和改进。他简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汉之际的史官和史籍,着重评论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他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然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马迁的史才。但又评道:“其论述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这对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极尽讽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观点,自然也是他写《后传》的指导思想。《前史略论》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班彪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对班固和《汉书》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检阅班固《汉书》述论西汉盛衰兴亡及撰写儒林、游侠、货殖等的旨趣,就可了然。   班彪长子班固: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时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九岁能诵读诗赋,13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明帝时,曾任兰台令史,与陈宗、尹敏、孟异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升迁为郎,负责校定秘书。又与人共同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 章帝时,班固职位很低,先任郎官。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为玄武司马,是守卫玄武门的郎官中的下级官吏。由于章帝喜好儒术文学,赏识班固的才能,因此多次召他入宫廷侍读。章帝出巡,常随侍左右。奉献所作赋颂。对于朝廷大事,也常奉命发表意见,与公卿大臣讨论,曾参加论议对西域和匈奴的政策。   建初四年,章帝效法西汉宣帝石渠阁故事,在白虎观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同异,并亲自裁决。其目的是广泛动员经今古文学派的力量,促进儒家思想与谶纬神学紧密结合,加强儒家思想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次会议上,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奉命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就读,所学无长师,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及长,贯通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东汉明帝水平年间,有人告其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赖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稿遂送至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至汉章帝建初七年(82)成《汉书》。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支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后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因此受到牵连,被人陷害入狱,死于狱中。   班固还擅长作赋,撰有《二都赋》《汉书?苏武传》、《幽通赋》等。   【个人成就】   一、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   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是从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开始的。班固生活的时代是汉朝已建立了200多年之际,王朝空前统一和强盛,经济发达,版图辽阔,陆海交通发达。地理知识的积累远非《山经》和《禹贡》时代可比,社会生活和管理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也空前迫切。地理撰述不再近则凭证实,远则凭传闻,而是国家掌握的各地方当局的直接见闻,乃至相当准确的测绘和统计了。记录大量实际地理资料的地理著作的出现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但是,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却是班固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封建时代,一般的地理著作很难流传到今天,但正史中的《地理志》,在后世王朝的保护下,较易流传下来。班固在正史中专列《地理志》的作法,被后世大部分正史及大量的地方志所遵奉。这样就为我们今天保留了丰富的地理资料,为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及封建时代的社会、文化史提供了重要条件。班固对正史《地理志》的开创之功不可忽视。   二、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   班固《汉书?地理志》的结构内容共分三部分:卷首(从“昔在黄帝”至“下及战国、秦、汉焉”)全录《禹贡》和《周礼?职方》这两篇,并依汉代语言作了文字上的修改;卷末(从“凡民函五常之性”至卷终)辑录了以《史记?货殖列传》为基础的刘向《域分》和朱赣《风俗》;正文(从“京兆尹”至“汉极盛矣”)主要写西汉政区,以郡为纲,以县为目,详述西汉地理概况。这部分是以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全国疆域、行政区划为基础,叙述了103个郡国及所辖1578县(县1356,相当县的道29,侯国193)的建置沿革、户口统计、山川泽薮、水利设施、古迹名胜、要邑关隘、物产、工矿、垦地等内容,篇幅占了《汉书?地理志》的三分之二。正文这种以疆域政区为框架,将西汉一代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分系于相关的政区之下,从政区角度来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编写体例,可以称之为政区地理志。这种体例创自班固,表现了他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班固以前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职方》等,一般都以山川为主体,将地理现象分列于作者所拟定的地理区域中,而不注重疆域政区的现实情况。《禹贡》虽然有了地域观念,以山川的自然界线来划分九州,分州叙述各地的地理。但“九州”仅是个理想的制度,并没有实现过。所以《禹贡》还不是以疆域、政区为主体、为纲领的地理著作。班固之所以形成以人文地理为中心的新地理观,除了他本人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他生活在东汉这个具体的历史时代。我国行政区划起始于春秋战国之际,但尚未有统一四海的封建国家出现。随后的秦代虽然一统天下,但历时很短。自汉朝建立到班固生活的东汉,已经有了200多年长期稳定的历史,在疆域广袤的封建大帝国内,建置并完善了一套郡(王国)—县(邑、道、侯国)二级行政区划。长期实施的社会制度,促成了新地理观念的产生。班固的这种新地理观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加强,随着重人文、轻自然、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巩固而一起被长期继承下去。不但各正史地理志都以《汉书?地理志》为蓝本,而且自唐《元和郡县志》以下的历代全国地理总志也无不仿效其体例。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是为我**留了一大批极有价值的人文地理资料,另一方面也妨碍了自然地理观念的发展。直到明末《徐霞客游记》问世之前,我国始终缺乏对自然地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和研究的专著,至多只有记录自然地理现象分布和简单描述的作品,往往还是像《水经注》那样以人文地理资料的记录为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班固的地理观及其《汉书?地理志》模式的影响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三、开沿革地理之始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汉书》虽然是西汉一朝的断代史,但《汉书?地理志》记述的内容超出西汉一朝。它“因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它是一部西汉的地理著作,又涉及到各郡国的古代历史、政区沿革等。比如,卷首写汉前历代疆域沿革,除全录《禹贡》、《职方》两篇外,班固还在《禹贡》前增以黄帝至大禹、《禹贡》与《职方》间加以大禹至周、《职方》后缀以周至秦汉的简略沿革,保持了汉以前区域沿革的连续性。又比如,卷末辑录了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分述以秦、魏、周、韩、郑、陈、赵、燕、齐、鲁、宋、卫、楚、吴、粤(越)等故国划分的各地区概况,其中沿革是重要内容之一。再比如,班固在正文中于政区地理的框架中纳入其他门类的地理现象,将其分系于各有关的郡国和县道之下,并主要采取注的形式叙述各郡国从秦代到王莽时的建置沿革。县一级政区并载明王莽的改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注重地理沿革的做法被以后的正史地理志、全国地理总志和大量的地方志所沿用,使后世的沿革地理著作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的重要部分。   四、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西汉的断代史,其中记载了当时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尤其集中在其中的《地理志》以及《沟洫志》和《西域列传》等篇目中。例如,仅《汉书?地理志》的正文中就记载川渠480个,泽薮59个,描述了全国300多条水道的源头、流向、归宿和长度,是《水经注》出现以前内容最丰富的水文地理著作。正文中还记载有153个重要山岳和139处工矿物产位置分布情况;有屯田的记录;有水利渠道的建设;有各郡国及首都长安、少数重要郡国治所及县的户数和人口数统计资料113个,是我国最早的人口分布记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人口统计资料。书中有陵邑、祖宗庙、神祠的分布;有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国、古城及其他古迹记录;有重要的关、塞、亭、障的分布以及通塞外道路的内容等。总之,《汉书》中所记载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文化地理、军事交通地理等内容为今天研究汉代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保存了宝贵的边疆地理资料   班固的《汉书》在《地理志》《西域列传》等篇中记载了大量的边疆地理资料。西汉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幅员辽阔,交通、文化、经济发达。经过武帝时张骞的几次出使西域和汉军的几次出征,开通了丝绸之路;经过张骞等人的“通西南夷”,对当时西南地区有了一定了解。此外,西汉时对东南沿海、南海及印度洋的地理也有一定认识。这些在《汉书》中有丰富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最早记载了一条从今徐闻西出发到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航海线,对沿途各地的地理现象做了记录。又如,《汉书?严助传》记载淮南王说闽越(即福建)的情况是“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数寸,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再如,《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时候应上书说:匈奴“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又说:“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这些描述蒙古高原的内容说明汉代人们对边疆地理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班固是我国东汉著名的学者,《汉书》中有关地理方面的记述是他根据档册进行抄录、编纂而成的,特别是《地理志》博采西汉以前的地理著作汇为一篇。著书的宗旨是“追述功德”、表彰汉朝使之“扬名于后世”,同时为当时行政管理服务。因此,地理的内容以政区沿革地理为框架,自然地理内容排在其次。这样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地理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致,《汉书?地理志》的模式容易被后世的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地方志仿效,从而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班固所开创的《汉书?地理志》模式对后世沿革地理的蓬勃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但也阻碍了自然地理的进步;它记录了大量的人文和自然地理资料,但也阻碍了理论的发展,特别是自然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从《汉书?地理志》的内容来说,它是从事中国疆域政区沿革研究的基础,是研究我国疆域地理必读的书,是研究汉代地理必读的书。 总之,班固在沿革地理学的开创和地理资料的保存方面都是卓有成就的,他是中国封建社会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家。   其父班彪   班彪(公元3—公元54年),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他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 幼年从兄班嗣一同游学,结交很广。二十多岁时,农民起义失败,群雄割据,隗嚣拥众割据于天水,因避难而从之。   因隗嚣固执己见,顽固地割据称雄,班彪只能离去,投奔河西窦融,颇受窦融器重,任为从事。他为窦融划策,归顺刘秀政权,总西河以拒隗嚣。这对东汉统一是有功的。光武帝(刘秀)闻知其才,召见了他,举茂材,任为县的长官,又为司徒掾。班彪时有奏言,对时政多所建议,如《复护羌校尉疏》、《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议答北匈奴》等。 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了一部史书(后来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   《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想已多为《汉书》汲取,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今《汉书》的元帝、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的史论文字 班彪曾作《前史略论》,详论以往的史学得失,实为撰写《后传》有所借鉴和改进。他简要地追述了先秦秦汉之际的史官和史籍,着重评论司马迁所著《史记》的内容、体裁、体例和思想。他说:“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然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充分肯定了司马迁的史才。但又评道:“其论述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贱;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这对司马迁的异端思想极尽讽刺,表明了他的正宗观点,自然也是他写《后传》的指导思想。《前史略论》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篇史学论文,可谓儒家正统史学观点的代表,在中国史学理论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班彪的历史思想和史学思想,对班固和《汉书》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检阅班固《汉书》述论西汉盛衰兴亡及撰写儒林、游侠、货殖等的旨趣,就可了然。   班彪次子班超:   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次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汉明帝永平五年(62),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随着迁居中都洛阳。由于家境贫寒,班超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旁人皆笑之。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列传》)! 于是,他就去找相者看相,相者说:“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后汉书?班超列传》)。班超问其故,相者说:“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后汉书?班超列传》)。   过了一段时间,明帝问班固:“卿弟安在”班固说:“为官写书,以此所得来供养老母”(《后汉书?班超列传》)。明帝于是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然而,没过多久,班超又因为小过失被免了职。   永平十六年(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经过短暂而认真的准备之后,班超就和郭恂率领三十六名部下向西域进发。班超先到鄯善(今新疆罗布泊西南)。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嘘寒问暖,礼敬备致,后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疏懈冷淡了。班超凭着自己的敏感,估计必有原因。他对部下说:“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着邪”(《后汉书?班超列传》)。 于是,班超便把接待他们的鄯善侍者找来,出其不意地问他:“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后汉书?班超列传》)?侍者出乎意料,仓猝间难以置词,只好把情况照实说了。班超把侍者关押起来,以防泄露消息。接着,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饮酒高会。饮到酣处,班超故意设辞激怒大家:“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柰何?”众人都说:“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班超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有部下说:“当与从事议之”班超大怒,说:“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后汉书?班超列传》)!部下一致称是。   这天刚黑,班超率领将士直奔匈奴使者驻地。时天刮大风,班超命令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驻地之后,约好一见火起,就猛敲战鼓,大声呐喊。并命令其他人拿着刀枪弓弩埋伏在门两边。安排已毕,班超顺风纵火,一时,三十六人前后鼓噪,声势喧天。匈奴人乱作一团,逃遁无门。班超亲手搏杀了三个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杀死了三十多人,其余的匈奴人都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将此事报知郭恂。郭恂先是吃惊,接着脸上出现了不平之色。班超知道他心存嫉妒,便抬起手来对他说:“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后汉书?班超列传》)?郭恂喜动颜色。班超于是请来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王大惊失色,举国震恐。班超好言抚慰,晓之以理,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并且同意把王子送到汉朝作质子。   班超完成使命,率众回都,把情况向窦固作了汇报。窦固大喜,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经过和所取得的成就,并请皇帝选派使者再度出使西域。皇帝很欣赏班超的勇敢和韬略,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对窦固说:“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后汉书?班超列传》)。窦固认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想给他再增加一些。班超却说:“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后汉书?班超列传》)。 班超等人向西域进发,不久,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当时,于阗王广德新近攻破莎车(今新疆莎车),在南道雄帜高张,匈奴人派使者驻在于阗,名为监护其国,实际上掌握着该国的大权。班超到于阗后,于阗王对他不修礼貌,颇为冷淡。于阗巫风炽盛,巫者对于阗王说:“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后汉书?班超列传》)。于阗王派人向班超讨要那匹马,班超早已清楚事情原委,痛快地答应了。但是提出要神巫自己来牵。等到神巫到来,班超不由分说,将他杀死,把首级送还于阗王,晓以利害,责以道义。于阗王早就听说过班超在鄯善国诛杀匈奴使者的作为,颇为惶恐,当即下令杀死匈奴使者,归附汉王朝。班超重赏了于阗国王及其臣子们。 当时,匈奴人扶立的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城东郊)国王倚仗匈奴的势力在北道肆行无忌。他派兵攻破疏勒(今新疆喀什市)国,杀死国王,另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疏勒国实际掌握在龟兹人手中。第二年春,班超带手下人从小道向疏勒国进发。班超行至兜题居住的架橐城九十里的地方,派手下吏员田虑去招降兜题。班超指示说:“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后汉书?班超列传》)。田虑只身来见兜题。兜题见田虑势单力孤,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田虑乘其不备,抢上去劫持了他。变起突然,兜提手下的人惊惧奔走。田虑乘马疾驰,到班超处复命。班超当即来到架橐城。他把疏勒文武官员全部集中起来,向他们陈说龟兹种种不合理的行径,宣布另立原来被杀掉的疏勒国君的侄儿叫“忠”的当国王。疏勒人大悦。新王和一班官员要杀死兜题,但班超从大局出发,为了宣示汉王朝的威德信义,说服大家,释放了兜题。疏勒平定。   班超两次出使,凭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王国恢复了与汉朝的友好关系。   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国乘汉王朝大丧的机会,围攻西域都护,杀死了都护陈睦。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疏勒。班超跟疏勒王忠互为犄角,首尾呼应,拒守架橐城。虽然势单力孤,但仍拒守了一年多。   公元76年,汉章帝即位,朝廷认为陈睦已死,担心班超独处边陲,难以支持,下诏命班超回国。班超受命将归,疏勒举国忧恐。都尉黎弇说:“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后汉书?班超列传》)。说罢,拔刀自刎而死。班超率部至于阗,于阗国王侯百姓都放声大哭,他们说:“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后汉书?班超列传》)。不少人还抱住班超的马腿苦苦挽留。班超见状,自知于阗父老决不会让他东回,而他也想留在这里,完成他立功异域的宏愿,便毅然决定,不回汉朝,重返疏勒。疏勒有两座城在班超走后,已经重新归降了龟兹,并且与尉头国(今新疆阿合奇)联合起来,图为大乱。班超捉捕反叛首领,击破尉头国,杀六百余人,使疏勒复安。   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疏勒等国士兵一万多人,进攻姑墨,并将其攻破,斩首七百级,孤立了龟兹。   五年(80年),班超上书给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要趁机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   书曰:“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窴实时向化。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实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鈆刀一割之用乎?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小大,皆言‘倚汉与依天等’。以是效之,则鳂领可通,鳂领通则龟兹可伐。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闲,龟兹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闲也,兵可不费中国而彻食自足。且姑墨、温宿(今新疆乌什)二王,特为龟兹所置,既非其种,更相厌苦,其埶必有降反。若二国来降,则龟兹自破。愿下臣章,参考行事。诚有万分,死复何恨。臣超区区,特蒙神灵,窃冀未便僵仆,目见西域平定,陛下举万年之觞,荐勋祖庙,布大喜于天下”(《后汉书?班超列传》)。班超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以夷制夷”的策略。   汉章帝览表,知班超功业可成,非常满意,准备增加班超的力量。平陵人徐干与班超志同道合,请求奋身异域,辅佐班超。朝廷当即任命他为代理司马,派他带领一千人去增援班超。   起初,莎车以为汉兵不会来,于是降于龟兹,疏勒都尉番辰也随之反叛。正好徐干到达疏勒,班超与徐干一起,杀掉了番辰,斩首千余级,平息了叛乱。班超攻破番辰之后,想进军龟兹。当时,乌孙国兵力强盛,班超认为该借助它的力量,于是上书:“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后汉书?班超列传》)。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建初八年(83年),拜班超为将军长史,假鼓吹幢麾。升任徐干为军司马,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   李邑走到于阗,正赶上龟兹进攻疏勒,吓得不敢再向前行。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他上书给朝廷,说西域之事劳而无功,又说班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后汉书?班超列传》)。班超闻之,叹息不已:“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后汉书?班超列传》)。于是,毅然让妻子携幼离开了自己回中都(现在洛阳)。汉章帝深知班超公忠体国,下诏书切责李邑,诏书中说:“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后汉书?班超列传》)?还命李邑接受班超的管辖调度,说让班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李邑留在西域。   班超当即让李邑带着乌孙侍子回京。 徐干劝班超:“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 班超说:“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后汉书?班超列传》)。   第二年,汉王朝又派和恭为代理司马,率兵八百,增援班超。班超准备调集疏勒、于阗的兵马进攻莎车。莎车派人跟疏勒王忠私下联系,用重礼贿赂他,忠背叛班超,发动叛乱,占据乌即城。班超改立府丞成大为疏勒王,调集兵力攻忠,康居(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国派精兵助忠。班超久攻不下。当时,月氏刚和康居通婚,班超派人给月氏王送了厚礼,让他对康居王晓以利害,康居王罢兵,把忠也带了回去,乌即城复归。   过了三年,忠从康居王那里借了一些兵马,住在损中,与龟兹勾结密谋,派人向班超诈降,班超洞见其奸,将计就计,答应他投降。忠大喜,便轻装简从来见班超。班超具食与乐,酒宴中,命人斩杀忠,并进军击败其兵众,南道遂通。   第二年(89年),班超调发于阗等国士兵二万多人,再攻莎车。龟兹王发遣左将军发温宿、姑墨、尉头合兵五万救援莎车。敌强我弱,班超决定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他召集将校和于阗国王,商议军情。他故意装出胆怯的样子说:“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窴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列传》)。班超偷偷嘱托人故意放松对龟兹俘虏的看管,让他们逃回去报信。龟兹王闻之大喜,自己率万骑在西边截杀班超,派温宿王率领八千人在东边阻击于阗。班超侦知他们已经出兵,迅速命令诸部齐发,鸡鸣时分,直扑莎车大本营。营中无备,军士奔逃,班超追斩五千余级,大获其马畜财物。莎车国只好投降,龟兹王等也只好散去。班超由此威震西域。   当初,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国曾经帮助汉朝进攻车师有功。公元87年,国王派遣使者,来到班超驻地,向汉朝进贡珍宝、狮子等物,提出要娶汉朝公主为妻。班超拒绝了这要求,大月氏王由是怨恨。   永元二年(90年)夏,大月氏副王谢率兵七万,东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脉西段、喀剌昆仑山脉东南段),攻打班超。班超兵少,大家都很恐慌。班超却说:“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鳂领来,非有运输,何足忧邪?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后汉书?班超列传》)。大月氏副王谢进攻班超,无法攻克,抢掠粮草,又无所得,果然疲惫不堪。班超估计其粮草将尽,必派人到龟兹求救,预先命几百士兵在东边埋伏,谢果然派兵带金银珠宝去龟兹求援。班超伏兵大出,杀死了使者,并派人拿给谢看。谢大惊,进退无据,只好遣使向班超请罪,希望能放他们一条生路,班超放他们回国,大月氏由是大震,与汉朝和好如初。   第二年,龟兹、姑墨、温宿等国皆降。朝廷任命班超为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姚光来送他。班超和姚光命龟兹废掉原来的国王尤里多,扶立白霸。姚光把尤里多带回了京师。于是,班超驻扎在龟兹它乾城。此时,西域诸国,只剩焉耆、危须(今新疆焉耆东北)、尉犁(今新疆库尔勒东北)三国,因为曾杀害西域都护陈睦,心怀恐惧,尚未归汉。其余各国,均已平定。   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秋,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国的部队七万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大军行到尉犁地方,班超派使者通告三国国王:“都护来者,欲镇抚三国。即欲改过向善,宜遣大人来迎,当赏赐王侯已下,事毕即还。今赐王彩五百匹”(《后汉书?班超列传》)。 焉耆王广便派左将北鞬支送来牛酒,迎接班超。班超指责他说:“汝虽匈奴侍子,而今秉国之权。都护自来,王不以时迎,皆汝罪也。”   班超手下的人劝他杀了北鞬支,班超不同意,他说:“非汝所及。此人权重于王,今未入其国而杀之,遂令自疑,设备守险,岂得到其城下哉”(《后汉书?班超列传》)!于是班超送给北鞬支不少礼物,放他回国。焉耆王广见北鞬支无事,就亲率高官在尉犁迎接班超,奉献礼物。不过,他并非真想让班超进入他的国境。他一从班超那里返回,立即下令拆掉了国境山口的围桥。班超却从别的道路进入其国,在距王城二十里的地方驻扎部队。焉耆王见班超突然到来,出于意外,大惊,想逃入山中顽抗。焉耆国左侯元孟,过去曾入质京师,悄悄派使者向班超报信。班超为了稳定焉耆国贵族,斩杀了元孟的使者。班超定下时间宴请三国国王及大臣,声言届时将厚加赏赐。焉耆王广、尉犁王泛及北鞬支等三十多人信以为真,一起到会。焉耆国相腹久等十七人害怕被杀,逃跑了,危须王也没有来。   宴会开始,大家坐定,班超突然变了脸色,责问焉耆王等“危须王为何不到?腹久等为何逃亡”(《后汉书?班超列传》)?喝令武士把广、泛等一举捉获,并在当年陈睦所驻的故城,把他们全部斩杀,传首京师。又纵兵抢掠,斩首五千余级,获一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接着班超另立元孟为焉耆国王,为稳定局势,班超在那里停留了半年。   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国家都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 和帝永元七年(95年),朝廷下诏曰:“往者匈奴独擅西域,寇盗河西,永平之末,城门昼闭。先帝深愍边萌婴罗寇害,乃命将帅击右地,破白山,临蒲类,取车师,城郭诸国震慑响应,遂开西域,置都护。而焉耆王舜、舜子忠独谋悖逆,持其险隘,覆没都护,并及吏士。先帝重元元之命,惮兵役之兴,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窴以西。超遂逾鳂领,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雠。司马法曰:‘赏不逾月,欲人速鷪为善之利也。’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后汉书?班超列传》)。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评论:班超终于实现立功于自己职业事业地理想,更为后世统治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班氏家族提高了名望和荣誉(后人为之赞颂《后汉书?班超列传》)。 内容资料搜集整理:后世:班麦栓 公元:二零一三年八月一日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64)年

家谱序言--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班氏家谱家谱序言

                     前 言          国盛修志,族旺修谱,当今中华,国运昌盛,百姓富庶,华夏子孙,修谱续谱,已成热潮。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记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宗谱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记载着其发源、生息、繁衍的漫长过程。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故而修谱可以“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可以敦亲睦族、扬善惩恶,可发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家族中有宗谱,家族成员都按字派(辈)命名,虽历经多年或远隔千山万水,只要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照家谱论出辈分高下和亲疏来,所以宗谱是家族的“传家宝”。       盛世修谱,心系华夏,情系桑梓。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明,华夏子孙责无旁贷;传承和弘扬先祖先贤美德,班氏家族义不容辞。由于历史原因,原有班氏宗谱及民间收藏的面临失传。为不忘本源,尊祖敬宗,和亲睦族,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为此,作为班氏子孙有责任有义务:续修《班氏宗谱》,以弥补家族情状之空白,为班氏子孙留有一本家族宗谱的夙愿。    编者:水有源,木有本。倘若我之族人,以后能每览新谱,而知班氏本源所在,而生尊祖敬宗之心,则无辱于先人、不悖于修谱之目的也, 为了使班氏家族后人更进一步了解班氏先族们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前赴后继、艰难而又艰苦地度过了多少个世纪,历经无数个朝代政治统治者,游居分布在全国各地,山东省的济南市、临沂市沂水县、沂南县、平邑县聊城市冠县、临清市、泰安市、微山湖市、德州市、济宁市、篷菜市、菏泽市、淄博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邑宁区、武明县、横县、钦州市那蒙县、河池市天峨县、凤山县、南丹县、东兰县、百色市隆林县、田东县、靖西县、平果县、防城港市防城县,贵州省的贵阳市、毕节市黔西区、大方县、织金县、安顺市紫云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安徽省的巢湖市无为县、和县、安庆市、芜湖市、六安市舒城县、宿州市砀山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宿迁市泗洪县,浙江省杭州市,河北省的南宫市、涿州市、张家口市、邯郸市大名县、沧州市吴桥县,云南省的思茅市江城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山西省的忻州市定襄县,湖北省的襄樊市,福建省的漳州市龙海市、莆田市、泉州市,广东省的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甘肃省的兰州市、白银市静远县、天水市秦安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中卫市,辽宁省的营口市、大石桥、朝阳市、大连市、海城市,黑龙江省的大庆市、友谊国有农场、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锦州市黑山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河南省的郑州市、安阳市、沁阳市、开封市杞县、商丘市夏邑县、虞城县、永城市、洛阳市老城区、孟津县朝阳镇、伊川县葛寨乡幸福寨村、白元乡班庄村伊川县区域,三门峡市陕县、淮阳市、南阳市、周口市,北京市的朝阳区,天津市,上海市,香港,澳门等地,以此留居下来。但是和多数家族相比还为少数稀少家族。由于随着时代的迅猛快速发展,根据参加工作和居住条件欲望的追求、班氏后人居住分散更广泛、移居各地,如不及时续谱后人将班氏家族遗忘。本家谱资料、信息搜集整理缺陷很多,如有后人修改可继续完善内容资料,为传承和弘扬先祖先贤美德,留于世人,谨此献给全国以及中原大地和勤劳创业的班氏先祖和班氏后人!请大家见谅。 公元二零一三年十月一日 班麦栓  河南省伊川县葛寨乡幸福寨村班氏家谱碑文记载             碑文 系图 本支百世           曾祖 考九礼班府 妣孺人吴太君之墓 公讳班九礼娶吴氏生五子、长子班简、次班箕、三班符、四班凌、五班箴。 班简公娶仝氏,焦氏、李氏、李氏生二子,长子笃生、次子笃城。笃生取长门(祥)为继,(祥)生二子,长起群之嗣,次起贵、生三子俱幼。笃城生一子选,选生二子长起龙、次起瑞,起龙生一子崇,起瑞生一子省。 箕公生娶樊氏生一子笃信,取五门寿为嗣,寿复取起昌为嗣,起昌生、四子,长子乐,次子顺,三子悦,四子畅。乐生一子来选,顺生一子来秀,三子悦、四子畅、尚幼。 符公娶闻氏生二子长子笃学、次笃义。笃学生一子曰松,松生四子长起照、次起云、三起征、四起祥。起照生四子长曰荆、次曰杰、三曰江、四曰州,杰生二子长来福、次来禄,来福生一子秀景,来禄生一子秀成,江生二子长来贵、次来双,州生二子长来全、次来官。起云生四子长曰珍、次曰壁、三曰珩、四曰玉,壁生一子来印。起征生三子长曰槐、次曰铎、三曰楷,槐生三子长曰乱、次曰闹、三曰山,铎生二子俱幼,起祥生二子长曰宗、次曰让,宗生一子来喜。笃义生二子长曰桧、次曰惠,桧取惠子起众为继,起众生一子曰积,惠生三子长起宝,起宝生一子曰金,次起众出继於桧,三起扶之嗣。    凌公取史氏生二子长曰笃明、次曰笃亮,笃明生二子长曰全、次曰有,全生二子长曰起孝、次曰起盈,有生一子起宫,起宫生二子长曰和、次曰合,笃亮生一子法尚末它嗣。    箴公娶李氏生一子笃仁,笃仁生二子长曰寿(出继二门笃信为嗣),次曰福、生二子长曰起昌(出继於寿)、次起亮,起亮生三子长曰海、次曰河、三曰沂俱幼。五门皆九礼公之裔也谨志。     嘉庆十四年岁(1809年) 己仲冬元旦 合族仝立 嵩县九店乡郭庄村油房沟 郭庄村位于九店乡以北,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共有6人个自然村(龙须沟,庄科,郭庄,安沟,获子沟,油房沟)9个村民组,村域东西,南北各约2公里,北达河南北向流域经全村域,九石公路由南向北通全境,全境多为丘陵,洼地,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差,总面积3.57平方公路,耕地面积2058亩,荒山面积2500亩,村庄占地271亩,总户数306户,总人口1121人。(据传说,郭庄村班氏先族都是属班超之后代,明代末年由洛阳兵变及长时间战乱,班氏家族从此四逃五散,后转迁入此地避难而定居约400年左右后又移居伊川县的葛寨乡、白元乡等地,解放后,各自然村隶属关系时有变动,1962年前分别隶属陶庄和九店高级社,1962年以后,才正式形成郭庄大队,1984年,郭庄大队改为郭庄村至今。(相传:先祖移居伊川区域为嘉庆十四年岁1809年前先祖们曾在九店乡油房沟居住数年后移居葛寨乡幸福寨村白元乡,现此地只保留班家北坟、东坟、无班氏后人在此居住)

源流迁徙--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班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有碑文记载:几百年以前,先祖班九文、班九礼、班九龙三兄弟由父亲携家内珠宝到洛阳城外临时避难至今而定居伊川县,嵩县九店乡油房沟班氏先祖为班九文,伊川县葛寨乡幸福寨班氏先祖为班九礼,伊川县白元乡班庄村班氏先祖为班九龙。

家谱字辈--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班氏家谱家谱字辈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葛寨乡幸福寨村 班氏家谱碑文记摘 嘉庆十四年岁(1809年) 己己仲冬元旦 合族仝立 第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班九文 (?) 班笃生 — — 班祥 — 班起群 — — ??? 班起贵 (生三子俱幼) ? ? ? — — 转2.3页 班简 — 班起龙 (?) 班笃城 — — 班选 — 班起瑞 — — 班省 转第4页 班乐 — — 班来选 — 班箕 — — 班笃信 — — 班寿 — — 班起昌 — — 班顺 — — 班来秀 — 班悦 (尚幼) 转第5页 班畅 (尚幼) 班荆 班来福 — — 转第6页 —— 班杰 — 班来禄 — — 转第6页 班起照 — 班来贵 —— 班江 — 班来双 班来全 班州 — 班来官 班笃学 — — 班松 — 班珍 — 班壁 — — 班来印 班九礼 — 班起云 — — 班珩 班玉 班乱 班槐 — — 班闹 班山 — 班符 — — 班起征 — — 班铎 (生二子俱幼) 转第7页 班楷 班宗 — — 班来喜 班起祥 — 班让 班桧 — - 班起众 — — 班积 班笃义 — 班起宝 — — 班金 班惠 — — 班起众 (出继于桧) 班起扶 班全 — 班起孝 班笃明 — 班起盈 班和 — 班凌 — 班有 — — 班起官 — 班合 班笃亮 — — 班法 班寿 (出继于二门笃信) — 班箴 — — 班笃仁 — 班起昌 (出继于寿) 班福 — 班海 — — 转第8页 班九龙 (?) 班起亮 — — 班河 — — 转第8页 班沂 — — 转第8页 第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第1页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第十六世 班六河 — — ??? ??? — — ??? — — ??? — 班胡杰 班松河 — — 班胡立 班胡正 班其占 班金升 — — 班道署 — — 班占柱 (杰娃) 班占京 — 班寨娃 — — 班贞娃 — — 班占军 ??? — — ??? — 班胡军 — — 班 登 — 班金娃 — — 班道成 — — 班胡战 班佳琛 (晚娃) — 班胡伟 -- 班世皓 班胡科 班寨桃 — — (无后) 班 双 — — 班高飞 班复轻 — 班铁娃 — — 班玉飞 班道正 — 班善标 — 班善宗 班复太 — — 班建标 — 班建学 班文宗 — 班善通 班复强 — — 班善州 — 班复详 — — 班善力 班善普 ??? — — ??? — 班道平 — — 班复军 — (石滚) 班善光 班善学 班复彬 — 班善可 班大军 — 班文生 — — 班安娃 — 班小军 班文 — — (无后)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第十六世 第2页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第十六世 班书堂 — — (?) 班月权 — — 班亚龙 班凡 — — 班进权 — 班海堂 — — 班孟娃 — — 班涛 — 班博元 ??? — — 班升 — 班磨 — — 班恒 班红军 班新渠 — 班春堂 — 班武军 — — 班玉菲 — — 班皓 班新有 — — 班永 — — 班超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第十六世 第3页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班改潮 — — 班党伟 班文袋 — — 班拴娃 — 班技潮 班起龙 — — 班崇 — — (?) 班关娃 — — 班见喜 — — 班棒 班秀生 — — (?) 班银娃 — 班笃城 — — 班选 — 班来泰 — 班道寻 (?) 班秀功 — — 班寅敬 — — 班文灿 — 班 海 — — 班铁庄 — 班董泰 — — (无后) 班更娃 — 班起瑞 — — 班省 — 班 潮 (?) — 班来实 — — 班秀文 — — (?) 班长青 — — (?) — 班魏泰 — — 班秀章 — — (?) — 班丙袋 — 班长娃 — — 班留旺 — — 班啸腾 班来忽 — — (?) 班见民 班 旺 — 班见卫 — — 班要可 班开卫 — — 班思博 — 班文书 — — 班青显 — — 班发旺 — — 班天民 — — 班亚欣 — 班潮旺 — — 班建党 班大洋 班水旺 — 班小洋 班文德 — — (?)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第4页 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班海军 — — 班兴洛 班道发 — (潮) 班明军 — — 班国飞 班武军 — — 班垒 班庭汉 — — 班道付 — (生娃) (保) 班国军 — — 少亡 班狗垫 — 班道尽 (尽保) 班银德 — 班会 — — (无后) 班庭杰 — 班聚娃 — — 班胜卫 ??? (周子) 班战才 班狗胜 — — (无后) 班银法 — — (无后) 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5页 第六世 第七世 第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班来福 ———— 班秀景 ———— 班银择 班新知 班九栓 — 班会知 — 班飞阳 班杰 班银公 ———— 班文德 — 班知娃 — 班党辉 — 班一鸣 班福栓 — 班知良 — 班兴辉 班根栓 —— 班科立 — 班嵘昌 班元林 — 班九成 (?) 班来禄 ———— 班秀成 — — 班银山 — — 班文林 班来栓 (孝留) 班帅武 班文坤 — 班来发 — 班建鑫 班海超 班石成 — 班海涛 班松林 班银廷 — 班改栓 (?) 班东林 — — 班平栓 —— 班常恒 班毅恒 班社栓 — 班英航 第六世 第七世 第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6页 六世 七世 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班万章 — — (无后) — 班万书 — — (少亡) 班国锋 班成栓 — 班俊锋 — — 班昊天 班寅宗 — — 班文停 — — 班得栓 — — 班高锋 — — 班照龙 — 班发栓 — — 班洛锋 — — 班英皓 班少锋 未婚 班麦栓 — 班海锋 未婚 班 铎 — — 班来多 — — 班秀文 — 班富彬 未婚 班文胡 — 班喜彬 — — 班佳欣 班丙战 — — 班世愽 班文豪 — — 班自稳 — 班战锋 — — 班胜严 班见锋 — — 班赛腾 班至正 — 班寅嚼 班汉锋 — — (少亡) — 班文杰 — 班从正 — — 班帅锋 班恩正 — — 班朝锋 班会光 — — 班 哲 班文轻 — 班要光 — — 班兴哲 六世 七世 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第十五世 第7页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班秀盈 — — (无后) 班起昌 (出继于寿) — 班秀福 — — (无后) 班海 — — ??? — 班须娃 — — 班来万 班福 — 班丙申 — — 班喜禄 — — 班宇田 班雄林 班秀荣 — 班加禄 — 班松林 — 班遂申 — 班玉林 班起亮 — 班根禄 — 班青林 班保才 — — 班红铁 — — 班宇飞 班银须 — — 班雪臣 — — (无后) 班秀福 — 班铁林 — — 班利勋 — — 班敬源 班正勋 — — 班云详 班河 — — 班来斌 — 班银春 — — 班铁环 — 班正学 班正飞 — — 班佳详 班铁军 — — 班兴龙 班秀明 — — (无后) 班沂 — — 班来欣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第九世 第十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