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汉阴沈氏家谱主修:沈兰群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沈氏家谱创建时间:2016-3-22 16:59:33基本情况--陕西省安康市汉阴沈氏家谱基本信息
汉阴县亲眭堂沈氏主要居住在汉阴县月河川道,现在人口约2万人,是汉阴的大姓。1460年从江西高安石城迁入汉阴,始祖沈寿官,字株山,现在有19代人。总堂号为吴兴堂,分堂号为亲睦堂。 汉阴又叫“三沈”故里。“三沈”是指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 沈士远,著名学者,庄子专家。 1881年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曾任北京大学预科乙部教授、庶务部主任、校评议会评议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燕京大学教授。“五四”运动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书记。后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浙江省府委员兼教育厅长、湖北省教育厅长、民国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副委员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主任。 沈尹默,原名君默,号秋明。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1883年6月11日出生于陕西汉阴县城。1905年留学日本,1913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国文门研究所主任、河北省教育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书法篆刻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五四”运动时,为《新青年》编辑之一,首倡新诗,旧体诗词功力颇深。书法精于用笔,于笔法、笔势多所阐发,被海内外公认为一代书宗和现代中国书法第一人。著有《历代名家书法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 沈兼士,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 18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1905年与兄沈尹默自费赴日本留学,从章太炎问学。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后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代理校长等职。1925年后任故宫博物馆文献馆馆长等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并写作新诗;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著作有《广韵声系》、《沈兼士学术论文集》等。 现在陕西省汉阴县新街设有“三沈”记念馆。 沈氏家训内容较多,可从中纪委网站上找到。如若需要,我可单独转发。
家谱序言--陕西省安康市汉阴沈氏家谱家谱序言
一、乾隆五十四年(公元 1789 年)祖烈公为续修沈氏宗谱所作序言。 窃思家有谱,犹国有志也。志者,国之典籍,备载一朝之政治民物,而流 风遗韵悉传后世。谱者,家之典籍,总记合族之高曾祖弥,而支分派别可考, 而知。惜予族老谱失传,以致鼻祖而下寿派以上字讳无闻,茔墓不知,良可悲 矣!幸余十派字讳,数处坟冢微可荐尝,以稍慰追远之心。兹者,前派字数用 完,聚族而谋,更续后派。议论之间,欢然鼓舞,群言及于修谱,谋可谓有心 于尊尊亲亲之务也。念斯善矣,而匪易成。盖子之于父,近而可述。孙之于 祖,远而难稽。况由祖而上至高曾者乎?则愈远而愈难稽也。予不惮烦,偕侄 宜春集合族之宗牌,阅合族之坟墓,详查始祖所在。各族所出派内,惟株山公 为独尊。株山父以上字讳无闻。株山公以下,讳从学公不知出自于何祖?而分 支莫考。讳从伋公,不知四子何往?后裔无人。下此,乃又有讳而不知其墓 者,有墓而不知其讳者,如此将何以恃为谱乎?使不为之修订。并十派之字 讳,数处之坟冢,越数世而忘没,其何以言子、言孙、言孝也!今尊纯修苟氏 老先生之训,除异姓继嗣分出,仆徒不寻。尊株山公、从学公为二始祖。而从 公、忠公各继之,望知者为之,立系图不晰分大宗小宗之属。惟不知者存其 名,而不忍祖考姓氏之忘没,由是而再为之。列服图、议条规,同诸亲赠赐宏 序,集成全谱示后世。以木本水源,支分派别之观懿,欤休哉! 八代孙庠生祖烈茂远氏自序 大清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已酉仲夏谷旦书 二、乾隆五十四年(公元 1789 年)苟宏德老先生为续修沈氏宗谱所作序言 天地生人赋以纲常,君亲一体,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 之弃;慢之者,谓之亵。无将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以 故为人臣者,当循分尽职。为人裔者,当报本追远,未可一毫或忽也。兹者, 沈氏亲台合族众议立谱派,诚盛事也。缘以户族丁蕃,理应立谱,倘不为理, 则统绪不明,伦纪不肃,宗族则日远而日疏也。然必上溯姓氏之源,下逮继世 之宗。明昭穆以尚祖;系所生以尚嫡;立家规以尚教;列服图以尚亲,则宗谱 顾不重乎。第世时远年湮,鼻祖无考。聊即来汉之祖,曰寿官公始从江西瑞州 府迁此,继有从儒从伋公祖者,例自以此二祖为始祖矣。考二祖之上杳不知其 所之,二祖之下现有忠、朝、自、贵,孝、祖、宜、兴八字名派,但与寿、从 二字文义不接,只得续以世、德、永、继,兰、桂、观、型,本、支、衍、 庆,长、发、祥、荣十六字,接上八字,共二十四字,准此命名,则派定而次 序立。后世以父子为经,兄弟为纬,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且贵贱生殁年号 之必书,嫡庶坟墓碑向之必详,派别判然,脉络分明。立之纲以统同,明乎纪 以示异,信传疑阙,虽亿万斯年,而取卷尽视之,亦了若指掌矣!庶亲者不失 其亲,疏者亦终不至于疏,岂非祖宗之幸,子孙之福乎!而后裔恪守家训,敦 宗睦族,蔼然有亲以相接,秩然有礼以相维,将载在谱牒者,多至亿万,蕃衍 盈升,恢张先序,岂非汉阴一世家哉。 皇清勅授修职佐郎,原任邠州淳化县儒学训导,卑姻苟宏德纯修氏八十四 岁顿首撰 三、光绪二十年(公元 1894 年)十一代孙世烈榜名觐堂号小泉为续修老 三门孝全公后代分支谱所作序言 四、皇清例授修佐郎,原任巩昌府会宁县儒学训导忝婿,唐大中允斯 氏拜题 五、吏部侯望主部贡生忝婿王承祚拜题 六、民国九年(公元 1920 年)十三代孙永元字乾一为续修老四门孝广公 后代分支谱所作序言 七、公元 1988 年 4 月 25 日十三代孙永章字宪文为本次续修全族宗谱所 作序言
源流迁徙--陕西省安康市汉阴沈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1460年从江西高安石城迁入汉阴,始祖沈寿官,字株山,现在有19代人。总堂号为吴兴堂,分堂号为亲睦堂。
家谱字辈--陕西省安康市汉阴沈氏家谱家谱字辈
从明天顺年间沈氏分枝两门到今天,沈氏在陕南汉阴共繁衍了十九代,人 口逾万,成为汉阴县最大的家族。其派行是: 忠朝自贵 孝祖宜兴 世德永继 兰桂观型 本支衍庆 长发祥荣 勤 俭齐家 恭顺敬上 成才正道 立志端方 光前裕后 万代隆昌 汉阴沈氏西起汉阴县平梁镇、东至安康市汉滨区梅子铺镇,八十里月河川 道无处不有沈氏后裔的家园。除此,石泉、安康等县亦间有之。沈氏至今保持 着三个独特的历史标记:一是语言的统一性,即语音多带秦韵,由于沈氏入陕 时间长、户族大,明代以前土著之民语言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形成了自己 沈氏宗谱第 二章 家族起始源流 013 沈氏宗谱 第一章谱序、碑记 固定的语言风格 (如把“吃” 、“喝”、“屋”、“书”等字都读为第四声),被 清代以后客民称之为“本地腔” ;二是族系派行的完整性。汉阴沈氏家族无论 居住何地,也无论经过多少次的分析和繁衍,其派行始终不乱。近代以来,沈 氏家族谱写了“德永继兰桂观型本”八代人同存于世的史实。无论走到哪里, 也无论过去是否相识,沈氏后裔只要一谈起辈份,哪怕晚辈是白发老翁,也要 尊称长一辈的年轻人为“大大 (意为叔叔、父辈)”。其族系派行能保持如此完 整和统一,实令人赞叹;三是同姓氏人不通婚。正因为沈氏后裔派行数百年不 乱,氏族的血缘亲情便成为婚姻的保险阀,哪怕是五服之外也无通婚之例,这 已约定成俗。可见沈氏家庭是明代川陕移民中最稳定的一支队伍。